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  相似文献   

3.
【考点阐释】"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和"有个性特征"。其中的"见解新颖",就是要能"言他人之所未  相似文献   

4.
钱锺书"阐释之循环"说修正了中国阐释学(训诂学)"由词以通道"的局限,又融合了西方现代阐释学精义,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与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对文本的阐释活动,而"阐释之循环"说对于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和纠正其中存在的偏枯之病,具有重要意义。《五柳先生传》课例即是以"阐释之循环"说解读文本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5.
历史解释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阐释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在《"阐""诠"辨——阐释的公共性讨论之一》一文中写道,"阐释"与"诠释"有着重要的区别,"诠释"主要针对事物本身,含有训诂的特点,而"阐释"是研究者所做出的向外、向显、向明的解释,体现坚持对话、协商的基本诉求,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的特点。"诠释"重对"内","阐释"重对"外"。《周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周易》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智慧,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的文本阐释理论以他的哲学理论为基础,他在哲学层面上思考"理解与阐释"。他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在阐释中产生并存在,对他们的阐释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是无限生发的过程。伽达默尔借用"游戏"这一概念凸显出读者的地位,使得他的文本阐释学理论不仅具有内在的流动性,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文学活动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在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中,阐释学理论将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传""经说""经解"三种解经文体均宗经而出,是先秦最为重要的三大解经文体。但是目前学界对三种先秦解经文体并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三种解经文体的差异也没有清晰认识,常出现"经说""经解""经传"文体名称混用、误用的现象。文章从文字学和文体学两个角度论述"经说""经解"与"经传"三种解经文体在阐释目的与文体特点上的不同,以此区分三种不同的解经文体。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文化——阐释学批评,意在从“文化——阐释学——文学”的三维空间中构建作为审美情感表达的文本系统.在这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中,文学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文化的世界和阐释者;文化是这个空间中的“整合阀”,它制约并内渗到文学的文本系统和阐释者的批评系统中.文化为阐释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视野”,阐释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发生。在这个动态的综合的结构中,单一文学的、文化学的或阐释学的视角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把握文学的特性。在宏观的、整体地批评强调文化、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的同时,使批评在综合中获得了一种“全息”的广视角.这种批评并没有取消文学的审美情感性,它是在更深更广意义上对文学特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被置换,这对翻译学科的本体研究构成了威胁;第二,将哲学阐释学原则直接应用到翻译实例分析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应重点从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与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去拓展哲学阐释学的应用空间,以适应翻译学科的理论需要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先秦时代的文本阐释,是我国古典阐释学的滥觞,它奠定了我国古代阐释学的基本特色,注重实用性。采取以“误读”为基础的实用性阐释,着重揭示文本大旨,对后世阐释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文士在阐释理论方面的开拓多有灼见,以《文心雕龙》中的论述最为全面和集中,从中可看到作者"唯务折中"的学术态度和一定程度的理论先进性。在文本层面,刘勰受到《周易》中思维方式的影响,看到了易学爻象的复叠与文本意义形态间的相通,将"深文隐蔚"作为一种高级的创作追求,并提出以"旁通"的方法来体认文章的隐义。在创作层面,其以艺术思维为对象进行剖析,引入了"志气""神""意""言"诸范畴,一方面分析了"言不尽意"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又保留了"言尽意"的可能性,为辞令的锤炼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在接受层面,其探讨了阐释者的主观局限性,提出通过"博观"来积累生产性前见,保证阐释的有效进行,同时承认作者意图的权威性,致力于以各种手段重建作者的原初意图,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在阐释实践层面,其以"经"为至道,倡导论注在释读经义时,应当充分涉猎前人面对同一文本的探索,在"弥纶群言"的过程中"精研一理",同时保持向新的历史经验敞开的阐释精神,用新的视角切入经典,"师心独见,锋颖精密",体现出"通中求变"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相似文献   

14.
阐释学一开始用于《圣经》阐释,后来越用越广,但仍然是文本阐释。后来,海德格尔提出“此在阐释”,把阐释学扩展到对人的理解,并且主张从哲学上理解,此在阐释学才是阐释学的首要意义,因为此在阐释学“把一切哲学发问的主导线索的端点固定在这类发问所从之出且向之归的地方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15.
在钱钟书的文学阐释思想中,文学作品的"阐释循环"过程应包括心理分析,只有洞察"典型心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作者的修辞、把握作品的宗旨、判断作品的内容。此种思想的依据是认定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甚至不同文化之间"心理攸同",这是钱钟书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主张。钱钟书的这种文学阐释思想对于西方阐释学中关于"心理学解释"的争论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师专学报》2020,(3):68-70
荀子修身思想的根源来自于其从人性论角度的阐释。荀子从根源性上说明了修身是人的内在自觉的自我要求,并从内在自觉性的角度阐释如何修身。荀子引入"心"作为切入点,从"礼""师""一"三种修身途径具体阐释修身的方式,最终达到"公义胜私欲"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8.
李朝东 《广西教育》2013,(18):42-42,51
罗曼·罗兰曾言:"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句话用在教师身上最恰当不过了。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更是教师的责任。如何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我认为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管理好学生就要会用"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真诚之心",对家长要有"热情之心"。爱心,即关爱学生之心,这是管好班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提出的"负的方法"有"不言而言"和"非言而言"两个层次,"不言而言"通过"不说"来"言说","非言而言"通过"说"达到"不说",二者统一于对"第一义"的语言拒斥性之中。皎然在诗论中即运用了"非言而言"中的否定形式,通过否定形式的论说达到正面阐释的目的,论说充满了启发意义的自由思考空间。中唐"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禅风转变对皎然否定形式"负的方法"的运用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璐 《现代英语》2023,(14):100-103
文章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发展脉络,探究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与蜕变,并阐明归化与异化的原始形态,即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且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由韦努蒂命名提出。与此同时,异化翻译策略与现代阐释学相生相成。异化翻译以阐释学为基础。由此,根据施莱尔马赫对阐释的分类,即将阐释分为“语言阐释”和“心理阐释”,探究异化翻译策略与阐释学的关系。进而根据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原始要终,论述异化翻译策略基于阐释学的历时来源与现代阐释学融于翻译的共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