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劳动行政部门出台的有关认定劳动关系的行政规章规定,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应当对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方招用的劳动者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劳动行政部门的该规定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让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无疑将加重发包方的责任。为平衡发包方、承包方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当扩大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和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并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让较为固定地受雇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雇主的所有雇员都能受到劳动法律制度的保护,参加社会保险,当发生工伤事故时,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相似文献   

2.
现象与本质:劳务派遣理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形式涉及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用工单位三方主体。准确界定其法律性质是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劳动力市场考察三方关系,派遣机构的劳动人事管理与用工单位的劳动指挥管理是一个劳动关系中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结合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劳动关系,因此,二者为被派遣劳动者的共同雇主,对被派遣劳动者共同承担连带的雇主责任。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9,(2):87-90
"互联网+"时代下劳动关系模式由原来的"以公司为中心"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公司的从属性,而在传统劳动关系认定中,又特别强调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依附性。随着大量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互联网平台用工这种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存在愈发常见,引发了对传统劳动关系认定的挑战。厘清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对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认定以及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进步,大量新业态得到发展,在其成长的背后,预示着非标准劳动关系势在必行。然而非标准劳动关系目前仍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司法实践混乱、对于非全日制用工法律保护薄弱等问题,这对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形成了挑战。因而有必要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包容性,认清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组织从属性和技术从属性。将最低标准的保护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要求相平衡,逐步规范非全日制用工,完善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适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在劳动用工领域出现了一些用工灵活、从属性降低的非典型用工关系。这类用工关系法律关系性质模糊,法律规制缺乏。从非典型用工关系的内涵以及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看,其性质还是应该界定为劳动关系。为解决其规制问题,立法者需要在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域外规制的做法和经验。首先,采取将非典型用工关系纳入劳动法域调整的规制路径。其次,用劳动基本法规制涉及特殊用工方式、特殊用工主体的非典型用工关系,对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非典型用工关系则通过制定单行法规进行调整,从而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环境下,劳动用工形式呈现出工作时间与场所更加灵活、薪酬体系趋于多样化、用工关系更加复杂的特点。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以及各方主体未对网络劳动关系予以足够重视,导致互联网环境下的劳动法律关系在认定、救济与保障层面存在一定问题,给劳动关系的和谐带来挑战,滋生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为减少互联网环境下的劳动关系争议,应明确互联网环境下劳动关系的认定、畅通互联网环境下劳动者维权救济途径,并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劳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跨境提供劳动服务的形式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劳动者在为境外雇主或用工单位提供服务便利的过程中,自身权益的保护却被忽略了,侵害外派劳动者权益的案例屡见不鲜。目前我国外派劳动者的用工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境内用人单位将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派遣至境外工作;第二,在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作用下产生的劳动者的跨国流动;第三,我国境内的外派劳务企业基于与境外企业的劳务合作关系,将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派遣至境外工作。运用比较法和法律关系分析法,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第二种模式下对劳动者的保护是最少的。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国内外法律制度的缺失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淡薄。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经贸往来,构建和谐的用工环境,应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双边合作,在服务贸易中重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切实维护外派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P2P网贷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对整个互联网金融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P2P网贷平台用户协议是用以确定借款方、融资方及P2P平台运营商三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本,是解决P2P网贷有关争议的核心法律文件,其外在法律属性表现为电子格式合同,在法律属性则为居间合同。条款类型主要包括权利性条款、义务性条款、免责性条款和解释性条款四种,重要条款内容包括免责条款和隐私条款。运营商设置免责条款时往往倾向于减轻己方义务与责任,而隐私条款则存在披露信息种类和程度不恰当等问题。应当规范合同的设立,限制、规范运营商的合同修改和终止权,完善运营商的信息披露义务,以平衡P2P网贷平台运营商与用户利益,维护P2P网贷行业规范与秩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企业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及劳务关系几方面案例,阐述当今新形势下企业用工减低劳动成本,规避法律风险的方法策略,得出:企业贯彻执行好<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必须吃透劳动法律精髓,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情况,挖掘法律合理利用空间,重在"灵活"运用上下深功夫,最大限度地整合优化现有人力资源,做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双赢,实现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颁布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更加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鼓励订立长期劳动合同,倾向保护劳动者的补偿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针时目前企业用工种类繁多、用工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及由此而带来的许多法律风险问题.企业应对照《劳动合同法》,全面规范用工管理,理顺用工机制。规范劳动用工.以避免相关法律纠纷.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颁布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更加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鼓励订立长期劳动合同,倾向保护劳动者的补偿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针时目前企业用工种类繁多、用工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及由此而带来的许多法律风险问题.企业应对照《劳动合同法》,全面规范用工管理,理顺用工机制。规范劳动用工.以避免相关法律纠纷.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新颖的劳动关系形态,具有灵活性和用工成本低的优点,在我国存在已久.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利用此种方法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追逐利润和实现资本流动.对于劳动者而言,可以实现收入增加,自由务工.非全日制用工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市场矛盾加重,但在减轻就业压力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关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非全日制用工标准不明确,劳动合同规定不明确.社会保障缺失等.至此,应该不遗余力地在这些方面做出完善,保障好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制度,是199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劳动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这项制度对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的劳动用工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主体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失衡与劳动合同的示范已是突出的问题。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首要环节就是劳动合同:一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雇主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雇主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也往往包含了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内容,从而在事实上给劳动者维权造成麻烦。所以,制定《劳动合同法》不仅有其重要性、必要性,更有其现实紧迫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法益结构入手,对《劳动合同法(草案)》中若干问题的制度选择作了深入评析,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作者认为,在服务期问题上,《二审稿》对出资培训服务期限未作强制限定对避免服务期过长现象不力,对特殊物质待遇服务制度未加规定则是合理的;在竞业限制问题上,《二审稿》减弱了对竞业限制事项约定的干预力度,加重了劳动者竞业限制的责任,存在明显不足,应对竞业限制事项的约定增加限制性规定,并应重构损失赔偿责任;在特殊用工形式问题上,《二审稿》从严规制劳动派遣,很可能导致外包用工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害,应修改第72条的相关规定,降低外包用工中劳动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高管人员作为公司运营中的特殊群体,我国相关法律对其概念界定模糊,法律属性也不明晰。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和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高管人员劳动争议问题层出不穷。根据问题,对症下药。应从法律层面对高管人员的概念进行界定,剖析当前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对于高管人员法律属性的界定,运用劳动者分层理论对我国劳动者群体尤其是高管人员进行细致分层,明确界定每个层级高管人员的法律属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规制。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其中对劳务派遣进行了特别规定,分析清楚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法律能否正确适用的关键.本文在这部法规和目前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劳务派遣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提出在派遣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形成的是劳动关系,但这种劳动关系具有涉他性;在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使用与提供劳动力的关系;而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则产生了受合同法和劳动法体系双重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以,整个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劳动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已近三年。随着劳动者对法律的理解日益深刻,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渐增强,因而对用工单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用工单位深刻理解法律条款的内涵,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对人力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规避用工风险、降低劳动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营造和谐的用工环境,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来劳务派遣成为了劳动就业规制的重点,随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就工伤保险、劳动者的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填补了法律的空白。但是该规定的内容不够全面,还应规定劳务派遣工伤保险制度中的工伤预防制度。在工伤保险责任分配上应建立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用工单位承担补充连带责任的制度,厘清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连带责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劳务派遣制度三方的权责分配法律关系中,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形成劳务派遣的民事合同关系。劳动者与派遣单位存在用人的劳动关系,与此同时,劳动者又与用工单位形成另一重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基于此,在构建三方的权责平衡体系中,用工单位应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可直接向其支付工资。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的不同时期分别享有用人单位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者承担连带责任。另外,在权责平衡中,劳动者不仅应当享有普通劳动者的权利,还应当享有一些特别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对高校后勤服务用工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用工数量很大,但工资待遇偏低,而新劳动合同法的特点是着重保护劳动者一方的利益,贯彻新法将大幅度提高高校后勤用工成本。因此,高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促进后勤服务完全社会化,将用工法律责任交给企业承担,或加大对后勤服务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否则,将会面临极大的用工违法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