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自身存在的障碍、政府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面临的问题两方面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市民、公共组织、社区等角度提出了帮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承载和传播的是支配集团的身份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渗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承载着身份文化的教科书更有利于支配集团的掌握和学习,而在一个文化资本越来越成为个体身份决定性资本的社会,更好地掌握教科书身份文化意味着占据更多的文化资本,因而赢得更好的社会身份。因而,教科书通过传播身份文化,间接、内在而隐性地实现了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力量,在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在市民化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完成市民化,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信任、参与和规范的功能,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和服务;以城镇社区为依托,关心民生,精准服务;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和访谈以及网上查阅调查等方式,作者对兰州各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从人格角色、自主性、归属感、责任意义、人生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在兰州这样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条件下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旨在引起兰州乃至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为成人社会疏导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和访谈以及网上查阅调查等方式,作者对兰州各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从人格角色、自主性、归属感、责任意义、人生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在兰州这样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条件下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旨在引起兰州乃至全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为成人社会疏导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省临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身份认同低的,其缘由比较复杂,其中教师的主观因素、社会对农村教师的认同程度、教师实际生活困难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是主要诱因。为此,文章提出从提高农村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来提升农村教师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著作,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现实。主人公盖茨比出身贫寒,但不甘平凡,他勤奋好学、努力经营,终于成为一代富豪。纵然他定期举办奢华派对、挥金如土、全城瞩目,仍然无法得到真爱,也无法融入上流社会,甚至最终为此赔上性命。出身卑微是盖茨比心头之刺,其注定了他的悲剧,预示着美国梦的破碎。盖茨比的身份焦虑有些类似于我国当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却又有着本质不同。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两者异同,总结启示,以提升我国农民工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1.
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测评对于改进教师政策、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域,可以较为科学地测评我国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测评标准构建的实质是建立教师社会经济地位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社会经济地位指标体系需以教师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为客观性指标,以职业声望为主观性指标,以教师流动为附加指标来构建。  相似文献   

12.
社会地位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集中体现。战后 ,社会学家不仅对社会地位的描述性特征的指标体系和影响人们社会地位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而且还把其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性别、年龄、种族和宗教方面。这使得战后社会分层的多维性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社会阶层化的背景下,以职业作为划分阶层的依据已成为研究分层现象的主要模式.幼儿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在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中仍处于较低的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经济地位的排他性、社会权益的结构屏障和职业声望的社会屏蔽三个方面.为此,要加大财政支出,缩小阶层差距,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要明确幼师职权,优化阶层结构,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权益;要严格准入制度,避免阶层分化,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声望.  相似文献   

14.
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社会分层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应试”现象是普遍的 ,而非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资源 ,进而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在看到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现实前提下 ,如何保证教育平等 ,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乃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文凭既是个人专业能力与基本素养的凭证,更是获得职业地位和社会资源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社会转型中不同阶层家庭的教育投资回报差异加大,大学的入学和就业出现阶层排斥,社会中下层群体的教育期望值明显下降,不断扩大的教育放弃现象反映了社会的不公状态.大学文凭作为社会分层的一种合法性依据,逐渐成为社会职业隔离的手段,阻碍了有序的社会流动.因此,政府需要以公正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原则,加大就业制度的宽容性,促进有效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分层的功能及社会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最初的社会分层以人的素质差异为基础,社会以分层结构方式存在具有二项基本功能,(1)有利于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2)为人的进取精神提供了一个表达机制.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人的进取精神与社会分层结构还存在着矛盾的一面,二者很难完全整合.  相似文献   

17.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最主要的现象,社会分层是通过社会流动而形成的,我们通过掌握社会流动来掌握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规律,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文章通过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分析,提出通过职业教育来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合理的流动,从而促进社会结构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的规划和现实的需求同时指向一个命题: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地区发展成果的有效践行。但地方政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愈发突出,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的虚空行为和政策执行的待援行为,究其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自利偏好与事权财权失衡两个方面。只有不断完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尽快建立健全财政配套政策,才能激发地方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9.
家校互动方式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多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学校中学生家长所来源的占主导的社会阶层,学校可以被相应地分为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市民学校和贫民学校.从家长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对家长的看法两个角度发现,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在家校互动上更有可能建设良好的伙伴关系;贫民学校在家校互动上表现出更多冲突与相互指责.前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后者社会资本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