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霸称雄的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西部开发极具典型意义。秦国之所以成功地开发西部,并最终统一中国,客卿制度的实施,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外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辅佐晋文公的狐偃、狐毛兄弟。外戚干政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长期以来为历代史家所诟病。但是在战国后期,血缘宗法贵族社会向君主集权专制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代,秦国的外戚群体为秦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秦国客卿议     
一春秋战国时期,泰国出一个杂居于戎狄之间的落后国家,一变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强大帝国,原因何在? 司马迁因《秦记》而作《六国年表》。他肯定了秦“法后王”的传统,但认为秦国之所以“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史记·六国年表序》)。这说明他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成因的分析仍然摆脱不了天命观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现行中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法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废井田 ,开阡陌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以及“燔诗书明法令”。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是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建立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使秦国强大起来 ,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 ,除此而外 ,秦国强大还有另一重要原因———秦国实行客卿制。这也是秦国政治上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墨家学说不但主张非攻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而且军事思想突出,尤其是注重战争中的防御策略和技术,这就使得墨家学说在理论上和文化上都与秦国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成为墨家子弟的活动中心。吕不韦为相之时,墨家学说更是被其有选择的纳入自己的治国理论体系中。由于秦国大一统之后,墨家学说没有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即用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最终被挤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6.
秦国斩首考     
秦国自孝公时,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从农战两个方面革新内政,争霸中国,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终于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兼并过程中,普遍存在斩首现象,秦汉之际一致认为秦国是崇尚诈力的虎狼之国,鲁仲连更明确提出秦是弃礼义尚首功之国。对于秦国的斩首现象,清代史家梁玉绳作过一定研究,统计出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认为"史所缺略不书者尚不知凡几,  相似文献   

7.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所谓秦制“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的说法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史学界据以研究秦国兵役徭役制度的传统观点亦值得商榷。在徭役方面,秦国实行积数年一次,每次役期一年的徭役征调制度;在兵役方面,秦民服役时间的长短和服役次数的多少完全以战争需要为转移,并无具体年限之规定。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秦国认识到六国统治者的短见和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充分利用当时的间谍战思想和人才,积极开展间谍战,瓦解六国之间的合作,破坏各国的君臣关系,使其自毁长城,终于实现称王的目标。秦国的间谍战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直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尤以秦国为最。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则可以看出:秦国人殉风气之所以最盛,是因为秦人和殷人的族源相同,都来自东方,继承了东夷的人殉习俗;同时也与秦国奴隶制的后起有关。  相似文献   

11.
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前者发轫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秦惠文君称王之后。特点有三:一是秦王室虽然实行嫡庶妻等级婚制,但继承君位的往往不是嫡长子;二是秦君庶妻之子一旦为王,其母即可尊为太后,不受出身贵贱,班次高低的影响;三是秦国太后生活淫乱,贞节观念淡薄。后者是商鞅运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拆散大家庭而形成的。特点有四:其一,庶民婚制一般只能构建父母妻子型和夫妻子型两种家庭形态,而不能构建父母兄弟妻子型大家庭;其二,秦可能有婚姻缔结要经官府认可的规定;其三,秦有弃妻登记的法律规定;其四,秦律禁止夫妻关系淫乱。  相似文献   

12.
秦国君王牢握军权,用兵制度严格,已知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是驻扎地方军事长官的被动发兵之符。那么,军官有自主的用兵权力吗?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虎符铭文:旨,五甲,毋之会,行。意为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授予军官一伍兵权,从中不难看到秦君王对军队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3.
秦国君王牢握军权,用兵制度严格,已知的杜虎符和新郪虎符,是驻扎地方军事长官的被动发兵之符。那么,军官有自主的用兵权力吗?新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虎符铭文:“旨,五甲,毋之会,行。”意为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授予军官一伍兵权,从中不难看到秦君王对军队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4.
秦人自非子邑秦到定都咸阳.都城曾多次迁徙。学术界对秦国、秦朝都城的建筑布局研究尚少.在都城方向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认为秦国、秦朝的都城,其基本布局大体上都是宫殿区在西或西南,手工业、商业、居民区在北、东北或东;宫殿区坐北向南;城(单城或双城)坐西朝东。  相似文献   

15.
在战国中后期,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了秦的东进步伐,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战国后期,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图谋与楚对抗,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秦在统一蜀地之初,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封蜀侯,置蜀中,蜀相;移民,筑城;开发蜀土地,山要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麽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秦国自立国尤其是商鞅变法以来,因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极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历代有为秦君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与措施,致力于粮食安全的构建。最终,秦国通过实施粮食安全的国策,达到了国家富强与军力强劲的目的,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外籍人才在秦国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形成了泰国不问国籍、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这一政策的成因,从秦国内部来看,迫近西戎的社会环境、尚武的传统、愚昧敦厚的民族性格和好战的习性,使秦人形成了重武轻文的传统,导致秦国文人、知识分子缺乏.从外部来看,私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和自由流动为秦国重用外籍人才提供了人才基础.秦国有为君主为实现霸业,实行招贤纳士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也为秦国吸纳了大批外籍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这些人在为秦国的强大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为自己博得了功名和荣华富贵,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时期,秦国军事力量强大,不断对列国进行战争.因为要进行战争,所以需要实行有效的后勤保障制度.其中保障为军队提供充足、优良的军马,就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为此,秦政府实行了征集民间私马作为军马以及广设牧苑以养公马的做法.实际上,秦政府征集的私马和饲养的公马都是军队所需军马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在接近公元前4世纪中期时,梁已纳入魏国版图。在梁未成为魏国都城前,它已是魏国镇守东部地区的重要都会,发挥着军事、外交等方面事务的功能。由于西邻秦国的改革和发展,国力迅速增强,迫使魏急王子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退出了河西之地,将都城由西部的安邑迁到东部的大梁,以全力经营东方,因品而入了魏国的衰落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