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2.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几千年中,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康乾时期的“文字狱”,更有多次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的战火连绵,但中国文化为何能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宁一句话,因为它根植在民间。  相似文献   

4.
<正>有乡土,家就在;有守望,根就在。台湾师范大学吴明清教授曾对乡土这样定义:"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是对个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深厚情感归属的地方。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我国教育改革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依托乡土文化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迪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一生中创作了1775首诗歌,其中的主题包括“死亡”和“永生”。本文依据诗歌作者的生活背景﹑情感经历,及其死亡诗中的不朽之作《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亡》来反映她对于“死亡”和“永生”异于常人的思索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孝在五伦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华民族一切传统美德之基石,是中国文化的“根荄所在”。家庭是人们践行孝道的重要场所。新时代,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作为组成社会基础单位的“家庭”的结构也发生改变。通过分析新时代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孝道思想传承的影响以及孝道思想传承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来探讨如何在家庭结构变迁的情况下更好地传承孝道思想,为促进家庭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孝道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孝道思想即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不朽的价值意义。但孔子的某些孝道思想在历史的传承中每每被后世尤其是现代人误读,例如对孔子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的理解就存在很大争议。而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孝道思想基本精神的把握,即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主张孝敬还是孝顺。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辩证,以期还原孔子孝道思想的原意。只有弄清孔子孝道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孔子的孝道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华孝道的丰富内涵,分辨中华孝道的精华和糟粕.在由血缘宗族向现代家庭转换的伦理境遇中,探索中华孝道应有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眼下的争议是,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儒家学说又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于是,同一血统和同一地域的人们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亲密关系。大约在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就开始有以这两种关系为纽带各自集结起来的社团组织出现。旅居海外的华侨把这种文化传统带了出去, 在华侨社会中就有了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亲会”和“同乡  相似文献   

11.
"和"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几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对于“和谐”的向往,但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同时西方古代社会却发生了文化断裂,这进而造成发源于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的诸多先天不足,于是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就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危机。而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中华乃至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经》中的“物极必反”之理强调“盛”与“衰”之间的相互转化,而《老子》,则单向侧重“由盛及衰”的一面。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保身守国的“持盈守谦”之术产生了。两汉外戚作为整体的绵延不绝与作为个体的忽生忽灭的特点正好与上述观念 形成“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原乡”形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一个绵延不绝、历史弥新的主题。王鼎钧先生以其“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丰富的人生阅历及“返身观照”的作家职业性敏感深情,融注对宗教的体悟和研究,构筑了其散文中独树一帜的“原乡”形象,并使这一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多种“原乡”形象的交叉和融汇。通过对王先生作品“原乡”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其现代的本质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4.
“传奇”考     
“传奇”一词是中国古代小说重要的文体术语,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方式,发生在唐代,然于宋元时期蘖生文体意义,隐晦于明清两代,而真正确立则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创建时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其肇始。“传奇”作为小说文体概念,是指由唐代新兴、宋以来绵延不绝的“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的文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这既可以将“传奇”与“志怪”的笔记体相区分,也可将“传奇”与“传记”、“古文”相区分,从而使这一小说文体脉络分明。  相似文献   

15.
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论中国父家长的权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家族为本位,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中,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父家长”的权力至高无上.特别是作为顶级父家长的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似乎拥有可以随心所欲的绝对权力.但通过对其权力的深入解构,就不难发现,上至一国之君,下至一家之长的中国父家长们,所拥有的其实只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而且是有限的使用权.这是由中国社会独特的公私杂糅的共有观和建立在血缘群体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拟血缘群体共有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孝道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核,儒家孝道观体现了孔子以人的日常生活情感构建民族文化心理和稳固的社会秩序的理念。儒家孝道观不仅在稳固血缘亲情上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战略任务。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正式提出“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凭空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传承至今绵延不绝,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优良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对“和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都是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认识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最早即“和”。“和”作为一种古老的概念,早在《尚书》《诗经》《国语》等文…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剧本由元杂剧而南戏,而明清传奇,乃至于昆曲、花部(各种地方戏曲),一脉长流,绵延不绝。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这些戏剧形式都是以剧作家为中心的(和后来的各种地方戏以演员为中心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产生了诸如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洪升等伟大的剧作家,也流传下来了许多不朽的戏剧文学作品。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戏  相似文献   

19.
潘晓云 《成才之路》2010,(1):I0019-I0020
所谓“语文”,按照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主流定义,“语”为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文”为文字(约定俗成指汉字)。广义而言,语文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延不绝的文明。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发展历史,且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其地图的绘制也起源甚早,地图绘制在古代曾达致世界领先水平,对国家治理、军事攻防、社会经济与科学文化发展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一书作者刘盛佳教授在该书中所论,中国还在远古时代,就流传着“龙马负图”和“史皇作图”的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