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球的东方,历史地存在一个“东亚汉字文化圈”。兼顾地理、历史和文化,这一“文化圈”主要包括中国、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毫无疑问,这一“文化圈”有许多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圈”的特征,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儒教文化圈”,有人称之为“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我们所以取“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则因为除了其他特点之外,古代东亚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汉字”作为相关民族、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关联的主要媒介,而文字,  相似文献   

2.
"爱的教育"既是夏丏尊一生信守的教育理念,又是他对于教育价值的最终认定。夏丏尊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无论是兼任地位低微的舍监职员,还是担任受人尊敬的国文科教师,他都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实施爱的教育。从事编辑工作的期间,他仍然心念众青年,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辅助他们的学习,将爱的教育理念延伸至整个青年群体。夏丏尊的"爱的教育"思想传递着的不仅仅是爱,更是希望。  相似文献   

3.
"爱的教育"既是夏丏尊一生信守的教育理念,又是他对于教育价值的最终认定。夏丏尊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无论是兼任地位低微的舍监职员,还是担任受人尊敬的国文科教师,他都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实施爱的教育。从事编辑工作的期间,他仍然心念众青年,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辅助他们的学习,将爱的教育理念延伸至整个青年群体。夏丏尊的"爱的教育"思想传递着的不仅仅是爱,更是希望。  相似文献   

4.
"潇湘"作为审美意象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唐宋时期,"潇湘"意象出现于传奇之中。一方面,湘城与帝都作为两种对立的文化符号在作品结构中起到了转换叙事地点的作用;与此同时,湘女与帝都才子的爱情传奇更构成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而大量的湘景描写则为浪漫爱情营造了神秘凄幽的叙事氛围。它们共同构成了"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为唐宋传奇增添了幽渺凄婉的一脉,并对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  相似文献   

6.
许多研究者都认同"语文分流"模式更符合初级阶段非汉字文化圈汉语学习者的需求的观点,然而,目前对该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字方面。本文尝试探讨该模式对来华非汉字圈留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实施了两次相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语言文化中心零起点并进班和分流班中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经过12周的学习后,"语文并进"班学生的融合型动机显著下降,而"语文分流"班学生的学习体验要好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相较"语文并进"模式,非汉字圈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语文分流"教学模式,从而保持高度的融入型动机。  相似文献   

7.
夏“丐”荨     
团结出版社出版有《我是彪悍民国史》一书,其111、112页,连着四处出现一位“名人”:夏丐尊。民国名人中有夏丐尊吗?没有,只有夏丐尊。  相似文献   

8.
夏“丐”尊     
正团结出版社出版有《我是彪悍民国史》一书,其111、112页,连着四处出现一位"名人":夏丐尊。民国名人中有夏丐尊吗?没有,只有夏丐尊。丐音gai,含乞求、乞丐、给予等义,是常用字。丐音mian,意为遮蔽,用得很少,常被读错写错,误作丐。夏丐尊(1886—1946)是中国著名作家、出版家,原名铸,字勉旃,号闷庵,浙江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多所名校,一本名气很响的《爱的教育》,就是他翻译的。这位文化名人后来改字丐尊,用了个冷僻字,而且还终于以此行世!说  相似文献   

9.
炎炎夏日,消暑避伏,一说暑假能歇一个半月,相信是令多少人艳羡的事。但真能歇吗?当校长十几年,却感觉远非如此,简直就是在暑热中熬煎,夏“炼”三伏,含蕴复杂而深刻。  相似文献   

10.
窦建德借助玄圭之锡的符瑞,建立夏国。玄圭之锡源出于《尚书》,本为对功臣之赏赐,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成为帝王受命的符瑞。在隋唐之际,存在窦姓源出少康的说法,而少康即夏禹之苗裔。窦建德建国为夏,正是以大禹之后自居。窦建德建立夏政权,也对隋唐之际的政局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鲧、禹是华夏族的人,夏代的统治中心是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颍水谷上游及伊洛地区,也即司马迁所说的夏代的中心是在"河洛之间"。濮阳地区是华夏族、夷族和商族的相互错处地区,不是夏代国家统治的中心地区。我们要探索的是夏代国家的夏文化,不是"夏族"的文化。今后探索夏文化的重点,仍将继续放在豫西和晋南地区,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历史上与宋代同时期存在的民族政权,通过不断对中原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因素的模仿借鉴,逐渐使本民族的书籍装帧设计达到成熟,无论在书籍的封面设计还是插页排版以及装帧类型上,中古时期的西夏经卷文书和世俗书籍都显示出多种文化因素融汇交流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科举文化学的视角而言,"考试"在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从科举考试诞生的1300多年看,它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随着考试文化的积淀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乃至世界考试文化圈。其中最有文化张力的是"科举"和"高考"(准"现代科举"),它们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在其运行过程中,筛选、传承并创新着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相似文献   

15.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6.
大禹治水的成功,在多方面对夏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契机之一。通过治水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各部落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华夏集团的领导地位,推动了国家的产生;使禹在民众中的地位和声望大为提高。权力得到强化,为禹在各部落联盟中取得共主地位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治水,人们认识到统一思想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希望有英明领袖领导他们发展生产,过上美好生活。建立专制集权社会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8.
北宋帝王崇重道教对科举考试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典成为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和举子的梓潼神信仰两个方面。前者促使北宋文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阅读道典的读书习气;后者则是文人举子面对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将本为战争英雄的梓潼神与道教文昌信仰附会为一,从而借助神灵力量满足功名欲望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9.
唐代科举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考试手段,诗题的命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有些出现在科举诗歌中的史事还能补正史书的遗漏。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科举诗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时政性,使其具有可贵的"诗史"意义。但作为"史"的科举诗歌,在具体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对史实的描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西夏是佛的国度。西夏京畿是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西夏立国近二百年间,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佛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西夏京畿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为党项政权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皇室的倡导,帝师国师等高僧参与,西夏京畿成为佛经译印中心;由于藏经佛事的需要,西夏京畿成为皇家寺院中心;众多的佛教文献文物精品,展现了西夏京畿独特的佛教文化艺术价值。众多的遗存连同传世的相关文献,为西夏京畿的汉传、藏传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夏佛教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夏京畿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