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借助于“教师ADHD知晓率的问卷”工具,着重调查了小学教师对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症状、后果、治疗的知晓程度以及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态度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教师对儿童多动症有足够的重视,也知晓治疗多动症的科学方法,但部分教师对“多动症”认识模糊.由于教师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学生ADHD的识别和认识,因此加强对小学教师关于多动症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儿童多动症医学上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患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情绪变化快,难以控制自己,脾气暴躁,好做小动作,常喜欢搞恶作剧,学习成绩大多不良。专家们研究指出,儿童多动症与饮食营养关系密切。患多动症的儿童多数营  相似文献   

3.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就把儿童“多动”作为一种病态予以描述。国外学者一度认为,儿童的多动表现是大脑受损或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命名为轻微脑功能障碍。但是,大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患儿并无脑功能降碍,而且许多大脑受损的儿童并无多动表现。80年代以后,学者们一致认为,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美国学者已将儿童多动症正式定名为注意缺损及多动障碍。在国际上,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一度曾过滥。我国在80年代初也出现过儿童多动症“诊断热”,有些地区统计患病率高达15%左右。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和教师也随意把好动的儿童“诊断”为多动症,由此造成家长、教师和问伴对这些孩子态度上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到这些孩子的自我评价。这种“贴标签”式的  相似文献   

4.
“多动症”本是专指儿童患有的“脑功能轻微失调症”,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活动超常,坐立不安等到,这样的生理疾病只在少数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却染上了另一种心理疾病------父母“多动症”。  相似文献   

5.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的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他喜欢的“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之间的区别!南京@赵云生  相似文献   

6.
师范毕业第一年我当了班主任,在班里,我发现有一位同学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小动作很多,一堂课只能集中10分钟左右,其余时间手脚闲不住,并与其他同学说话,影响别的同学听讲。课后我听几位前任老师反映,这位学生患有“儿童多动症”,父母亲讲道理他不听,打他也不怕。怎么办?我查了有关“儿童多动症”的书籍之后,了解到“儿童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障碍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不稳、易冲动并伴有学习困难等。针对我班这位同学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的治疗方法:1.帮助其建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  相似文献   

7.
问:现在不少小学生上课坐不住板凳,不能注意听讲,乱动,乱闹,没有消停时候,我们和家长都怀疑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呢? 答: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病症,也称为“儿童多动综合症”。 过去有人把多动症当成是“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即所谓的MBD,因为多动症的病征与MBD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爱发脾气,行为冲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运动不协调或动作笨拙,某些知觉(视或听)  相似文献   

8.
许多家长、教师常把好动的孩子误认为患了多动症,有的父母因而忧心忡忡。为了使孩子安静、听话,还随意给他们服药,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多动症有哪些主要症状呢: 多动症是一种行为障碍,过去一些学者称它为“轻微脑功能障碍(MBD)”,现在正式名称为“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其年龄特征不相称的较严重的注意力不集中,多  相似文献   

9.
儿童多动症医学上称“轻微脑功能失调”。患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缺乏耐心,情绪改变快,难以控制自己,脾气大,不守纪律,常喜欢搞恶作剧,学习效果大多不良。多动症与饮食密切相关。医学专家研究指出,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氨基酸摄入过多。造成氨基酸摄入过多的主要原因,除了与平时食用酸奶、鸡肉、牛肉、香蕉过多外,还和儿童生物代谢异常,以及轻微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有关。有人发现,儿童缺铁可引起多动症。因为人体中蛋白质和酶(如单氨氧化酶、细胞色素酶及醛氧化酶)必须与铁元素结合才具有生物活性。如果儿童体内缺铁,则会使醛氧化酶的活性下降,易引起多动症。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发现一个使用率很高,令儿童们(包括我)有些“做贼心虚”的词——“儿童多动症”。我不知道这是外来词,还是哪位医学家一时头脑发热叫出这么一个大多数儿童听了,都怀疑自己是“疑似  相似文献   

11.
一个班有3个孩子患“多动症”,在另外三所学校里竟有“多动症”儿童25人,这惊人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据了解,医生是根据孩子“在不适当的场合表现出过度的活动,注意稳定性短暂而难得集中,对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冲动难以控制学习成绩差”等象而诊断为“多动症”的。这样的诊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多动症患儿常常表现为好动,不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他们虽然智力正常,但学习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过去认为儿童多动症主要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发育所致。近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儿童多动症与饮食关系很大。 澳大利亚医学专家对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进行饮食调查后发现,多动症儿童的氨基酸和酪氨酸摄入量过多。造成氨基酸和酪氨酸摄入过  相似文献   

13.
儿童多动症是1854年由德国医生Hoffman首先提出的。100多年来,国际上对有类似症状表现的病症曾提出“轻微脑功能障碍”、“轻微脑损伤”和“注意障碍性疾病”等多种病名,但儿童多动症仍是目前最为流行和通俗的叫法。据文献报道,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高达1.5—10%,男孩多于女孩。本病虽在儿童期颇为常见,但从国内情况来看,近年来已有被诊断过滥的趋势。不少家长与老师对平素喜爱活动、较为顽皮或不大遵守纪律的孩子动辄冠以“多动症”的帽子,这不但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对儿童精神情绪和行为方式的健康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因此,正确区别正常儿童的好动与儿童多动  相似文献   

14.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指“轻微脑功能失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情绪变化快、脾气暴躁、难以控制自己。因好做小动作,喜欢搞恶作剧,常有学习成绩不良。专家指出,儿童多动症与饮食营养关系密切。部分儿童有生物代谢异常或轻微的吸收不良,但患多动症的儿童多数营养过剩,某些氨基酸摄入过多,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质摄取过量。过量蛋白质不仅影响胃肠消化功能,且其分解产物尿素、氨等会引起烦躁不安和好动。  相似文献   

15.
劳肇燕 《教育导刊》2004,(22):27-29
“儿童多动综合症”,又名“儿童注意多动障碍或脑轻微损害综合症”,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患病率甚高,发病率为3%左右。“多动症”患儿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易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近年来,患“多动症”的孩子数目不断增加,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常有家长反映,甚至忧心忡忡地向我们诉说:  相似文献   

16.
“多动症”现在是常常挂在父母和教师嘴边上的一个词汇。我的妻子就常提醒我说:“我们的孩子好像也有‘多动症’,你是不是给好好瞧瞧?”我很明确也很温柔地告诉她:“我们的孩子是好动,而不是‘多动症’,请放心。”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多动症”呢?  相似文献   

17.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由于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症状表现与顽皮好动相近,加之对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科普宣传较少,导致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及它的危害性,认为小孩子是顽皮行为。由于无知及认识上的偏差,使许多多动症、抽动症患儿没有得到及  相似文献   

18.
ADHD的症状非常复杂,并因其往往伴随其他障碍而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兴趣。情感功能模型理论包括情感表达的技能、情感识别和评估以及情绪调节,总称为“情感能力”。以往研究主要是从多动症儿童的发病机制以及多动症的治疗和干预等方面进行,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多动症儿童情感能力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多动症儿童情绪特征研究的重要成果,为国内学者进行多动症的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由于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症状表现与顽皮好动相近,加之对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科普宣传较少,导致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及它的危害性,认为小孩子是顽皮行为。由于无知及认识上的偏差,使许多多动症、抽动症患儿没有得到及  相似文献   

20.
儿童多动症、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疾病,由于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症状表现与顽皮好动相近,加之对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科普宣传较少,导致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及它的危害性,认为小孩子是顽皮行为。由于无知及认识上的偏差,使许多多动症、抽动症患儿没有得到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