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高校英美概况多媒体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英美文化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师在课堂上浓缩更多的知识,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高校逐渐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引导,教师认识到英美文化的有效传播,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通过英美文学相应内容体现,激发了学生参与高校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将英美文学合理渗透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因此,文章针对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当中的作用及应用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于瑞君 《考试周刊》2008,(19):184-185
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英美文学既为全面学好英语这门学科所必须,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知识营养素.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4.
文化差异是造成英语专业学生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因此,英美文化知识的导入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美文化导入的内容有:词语的文化背景,英美价值观念,英美国家的综合知识等.教师可以运用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将英美文化导入教学,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英语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为强化学生对英语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英语素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为学生创造感受异国风情的机会和环境,借此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刺激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求。本文主要从基础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听力教学等方面分析引入英美文学的具体措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全方位渗透英美文学。1.在基础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基础知识教学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基础内容的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目前,高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教学加强素质教育能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增强其想像思维能力,培养其文化宽容的精神,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塑造其高尚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审美观和道德意识.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人文思想教育,加大情感投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7.
图式理论与英美报刊阅读教学: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报刊阅读是一门培养学生如何阅读英美报刊的课程。图式理论对英美报刊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美报刊的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语言图式,激发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图式,并提供给学生所缺少的相关图式,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图式。图式理论以丰富学生阅读英美报刊时所需的各种背景知识为途径达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并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和洞察力,能帮助学生了解该语言,更恰当地运用语言知识。教师可以介绍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口语教学过程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通过词汇教学教文化,在翻译中运用文化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舟水”相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是难以纵横驰骋于英语天地之中的。只有积累了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识,使英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时,要结合英美文化的特性,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领会、理解和运用英语。因此,该文着重阐述了英美文化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英美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尝试构建将教学内容与英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对高职英语口语课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军 《成人教育》2003,(11):46-47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和恐惧心理,为学生营造开口讲英语的良好氛围,使其敢于张口,乐于张口。在口语实践中,教师还要注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语用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