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均强 《新闻界》2001,(3):46-47
近年来,一些市州报和地方党报,纷纷跟着都市娱乐性报刊大肆进行新闻"炒作",某件纠纷案件、桃色新闻等等一经出现,立即便有跟踪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而且标题制作得特别刺眼,再加上图片、底纹和现代激光技术的包装,不引起轰动效应才怪。然而,新闻"炒作"过多过滥,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些新闻单位为"炒作"而故意夸大新闻事实,大有制造新闻之嫌,致使有水份的新闻、甚至纯粹假新闻充斥报纸版面。试想一想,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会给读者带来思想上怎样的混乱,给新闻本身所涉及的对象造成精神、物质上什么恶果,又给整个社会种下一…  相似文献   

2.
杨曙 《出版科学》2011,(4):49-52
出版业在"80后"作家图书的商品化趋势比在传统精英作家出版中要明晰得多。传统精英作家图书出版往往以"高等教育""高等文化"等为标准定位,使学者习惯倾向围绕既存的"高等"观念的普遍性,而忽略了"80后"作家图书出版与众不同的个别性。"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则可抛射出改变本身以精英面貌出现的精英作家图书作为"文艺场域"一部分的内在能动。"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又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3.
闪婚、闪离、试婚、网婚、不婚……80后的婚姻,在专家眼里成了“易碎品”。80后站在历史的关口,承受着毁誉参半的评说。他们将婚恋引向一个新的方向,也逃脱不了时代印记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4.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有83.1%的职工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半数为“80后”职工。据记者调查,随着“80后”一代逐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下班沉默症在“80后”职工中呈现蔓延态势。  相似文献   

6.
独立参选的“80后”都自认为平凡人,却比身边的人更相信“一人一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闻前哨》2003,(10):79-79
  相似文献   

8.
对连水来说,他是一个黄梅戏学徒,他将永远是一个学徒,因为广阔的人生还在等着他.对创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都走在儿童文学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我们也是“永远的学徒”.  相似文献   

9.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  相似文献   

10.
唐妍洁 《新闻世界》2013,(9):148-149
信息革命伴随着“80后”的成长,当“80后”遇到微博,一种叫做“微博控”的现象越演越烈。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简析“80后微博控”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赵晓炜 《新闻世界》2011,(1):179-180
李普曼曾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换句话说,如果某一群体多以否定的、负面的形象被呈现,那么长此以往受众的反应会直接...  相似文献   

14.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5.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让我注意并思考“生于八十年代”这一代人,是前不久我看到了《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青年调查”。其中有两点,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18.
19.
薛峰 《出版参考》2010,(10):12-13
进入2010年,1980年出生的“80后”冲进30岁。在这个时候,近六成年满30岁的“80后”悲哀地发现:自己“三十难立”——薪酬不高,工作不满,存款空空,无房无车……  相似文献   

20.
徐珊 《新闻世界》2011,(3):153-154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此后这一代孩子被媒体各界称为"80后"。"80后"起初代表的是自私、无知、懒惰等负面形象;而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成了有热情、有理想、有爱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词;而近几年的"80后"们慢慢步入成家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