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2.
考察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的观点,提出两个问题加以讨论.其一,所谓"新的审美原则",其实不过是"快感说"的老调重弹,美并不等于感官快感,仅停留在感官快感层面只是处于人生的低级境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中,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其二,以"蛋糕上的酥皮"来比喻美与艺术的关系,是有问题的,包含了对于"美"以及美与艺术的关系的误解.这个错误的根源之一在于,对于西方学者的观点和命题缺乏反思和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4.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究竟应该怎样开展课题研究,应该采取怎样的课题研究形式与方法,颇值得思考和研究.农村中小学课题研究应与高校或者专业人士的课题研究区别开来,并做到"慎""善",即慎做大课题,善做小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提高审美情趣 古人云:"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即"真,善,美"的统一.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可见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写作倡导抒写生活的"真",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善"的、"美"的;个性化写作不是自然主义的模仿.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五讲四美",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准则.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讲求"五讲四美","五讲".即讲"读"、讲"写"、讲"交流"、讲"质疑"、讲"创新",这是语文课堂的基本功训练;"四美",即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自觉美.这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做到这"五讲四美",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0.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民间美术具有内在的民间精神之美和外在的艺术形式之美.人们大多较关注前者,这往往导致只要是"民间的"就认为具有"民间美术"之美,这只能是取消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外在形式关同样不可忽视.民间美术既有其独特性的一面即"民间",又有其普遍性的一面即"美术","民间"和"美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数学美浅探     
"乐学"教育与美育紧密相连,课程美育呼唤数学关的出现.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部分,它有"创造""真""善"的内容,有美的形式,有审美主体"张力形式"和"同形同构"的审美特点.这一观点打开了数学课程美的奥秘之门.  相似文献   

15.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期望达到的教学境界."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们指出的一种教学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相通的,教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成为"善学者",当学生确实在学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教师即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彼时不仅"师逸",而且可收"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6.
<正>·推荐理由·关于"美",许多哲学家、艺术家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解,例如:古希腊抒情诗人彼翁认为"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一切都美。包括容貌、服装、心灵和思想";中国画家吴冠中认为"美比漂亮的价值高";常言俗语中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些耳熟能详、近乎成为我们"口头禅"的表述,常常引得大家去追问关于"美"的诸多问题,例如:美,究竟是什么?美,在哪里?美,有标准吗?为什么这是美的,而那是丑的?如何才能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至善"概念应当有四种含义,一是"最高的善",即德性;二是"完满的善",即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三是"共同的善",即伦理共同体;四是"最高本源的善",即上帝。这四种含义构成该概念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中职学校,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呢?本文作者总结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必须坚持"真、善、美"原则.  相似文献   

19.
全面质量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德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德育应体现至善之美和理性之美,至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想的社会品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性则能让学生通过价值判断认清"我"这一主体,同时也能形成睿智的处世观.通过学科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将中学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们要构建的"心灵绿洲"指的是一个环境和谐典雅、氛围宽松融洽、师生善教乐学的精神文化家园,它意味着一种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理想.其显著特征是"和谐",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要构筑"心灵绿洲",首先必须强化"和谐"意识,即把和谐的观念、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和谐的人文心理和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