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里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所以说,作文要讲规矩,规矩可以寻得、练得、习得。初中生写作一般有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三大要素”的规矩从哪里寻得、练得、习得呢?文学巨匠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学习任何一种技能总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从借鉴走向创新。模仿谁呢,当然是“精典文段”。  相似文献   

2.
孟子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这一段话,主要是谈作文最根本的规律,具体到作文中。"点面结合"也是文章的一条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说:“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否,在乎修辞。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这启示我们:写作要循规矩,工巧之事顺乎自然。至于什么是作文的规矩,历来有种种说法。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求实务本,遵循以下规矩,夯实写作基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敢说自己"懂音乐不懂规矩",批评当红歌手的专辑"一年发两张,两年发三张,三年死光光"的张震岳,在2007年推出了新专辑《OK》。这个戴黑色  相似文献   

5.
女儿小时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托儿所里,都是一个懂规矩的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孩子懂规矩,并不代表孩子没有个性,有个性与不懂规矩是两回事。我们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有个性”却莽撞无知、没有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6.
胡旦的机敏     
考试时遇到出乎意料的题目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很值得一谈。我觉得高考题出乎意料是非常正常的事,有时候出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题目反而给一些善于巧妙思考的同学提供了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所以这里谈谈“巧”构思的问题。无论高考还是平时作文,除了材料充实、篇章结构严谨以外,构思立意巧妙也很重要。但是正如孟子所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规矩较易说,而“巧”则难言。“巧”需要自己去用心体会,去思考。只有平时多读多思之人,才可能临场做到随机应变,应付裕如。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宋有位文人叫…  相似文献   

7.
人生如棋     
经常听到别人说这样的一个比喻:人生就像一场游戏。然而说到像游戏,我想还是像象棋一样更贴切些。象棋自然有象棋的规矩,马跳日,相走田,要按规则行棋。人生的轨迹也是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倘若一个人随心所欲地胡作非为,那他便注定要失败。多行不义必自毙,人要按规矩行事。象棋总是拼得你死我活,和棋的局面是较少有的,因为实力是不可能绝对相等的,最终总要决出胜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强者生存,智者生存。人生亦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较量、竞争日益明显、激烈,要在今日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立足于一席之地,就要不断成为强者,不断…  相似文献   

8.
2/8定律     
《课外阅读》2015,(3):47
<正>李嘉诚说:一件衣服被我穿上了,80%的人都说好看,那我一定会买;一个生意机会被我遇上了,80%的人都说可以做,那我绝对不会去做。我深信世界上的2/8定律,为什么世界上80%是穷人,20%是富人?因为20%的人做了别人看不懂的事,坚持了80%的人不会坚持的正确选择。成功只属于有远见、敢挑战、懂坚持的人。  相似文献   

9.
期末考试前夕的一天清晨,我刚一出门就听到一个小男孩在背诵:“巍然,高大的样子,屹立,坚定不可动摇——巍然,高大的样子,屹立,坚定不可动摇……”这机械的背诵声,使我不禁想到了教学方法的问题,想到了孟子的一句话:“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句话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0.
模仿,是能够使人尽快掌握写作技能的一条途径。按照写作自身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规律,写作应该是“先规矩而后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开始写作时,应先求清楚明了,特别是在基本训练中,要严格按规矩“办事”。基本功不扎实就急于追“新”求“巧”,是不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1.
家教智慧     
范天亦 《生活教育》2011,(10):64-65
冰心十分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但从不溺爱。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说实话,她的规矩可大了。如果孩子说了假话,除了用肥皂水洗嘴巴之外,还要灌奎宁水,让他们牢记绝对不能说假话。冰心的这个“规矩”可谓是“暗藏玄机”。肥皂水可以去污,  相似文献   

12.
见过木工做活的人,不会不知道木工手中规矩的重要性,故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没有规矩的社会生活会流于无序的状态.然而,规矩不应当是任性而为的.木工的规矩反映了几何学的基本原则,如果乱了规矩,也便无以成方圆了.同理,社会的规矩--道德、礼仪、风俗等等,也应当反映社会秩序的本性.规矩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应当是保障社会的有序状态的,应当是使人自由的,而不是束缚人的.如果社会生活中的规矩不能保护人的天性和自由,不能体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法则,那么,用这样的规矩所"规矩"出来的社会便会失去其和谐、公正,用这样的规矩所"规矩"出来的人便可能是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13.
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自己“能说会道”呢?首先,要克服自卑感和害羞的心理,不要怕说不好而不敢说;要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寻找各种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多同别人进行语言交流活动。比如,在家里当你遇到应该懂而不懂的事情时,一定要向家人问个究竟;当你的父母让你上街买东西时,你回来后就可以把买东西的经过告诉父母,看看你能否说清楚;当你看了一本故事书之后,就试着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口语锻…  相似文献   

14.
点滴积累终能“巧”北安市通北二中李彩霞,周旭红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在予人规矩的基础上使人“巧”。所谓的予人规矩是指使学生掌握语、修、逻、文等有关的知识。所谓使人“巧”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语、修、逻、文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获得写作技能。因为理论知识扎实的人不...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在予人规矩的基础上使人"巧",所谓的予人规矩是指使学生掌握语、修、逻、文等有关的知识,所谓使人"巧"就是使学生在掌握语、修、逻、文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地获得写作技能。因为理论知识扎实的人不一定写作能力就强,这有个经常运用、熟能生巧的问题。现只就如何使人"巧"谈些做法。  相似文献   

16.
慧人慧语说,有爱心的人有磁性,懂感恩的人懂生活。感恩教育至堪重要,而历史教学可以完美地承担此重担。所谓:"道义肩挑飞步走,真知手捧小心传。"因为历史是记载往昔的文字,是文明的集结,是成败得失的荟萃,是圣贤豪杰的舞台演出之再现。本文从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开始谈起,之后解读了感恩祖国、感恩传统文化、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想衣裳     
在诸多的身体文化行业中,有必要把时装拎出来谈谈。如果夸张一点说,服饰可以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在生物界,只有人类是用其他材料来遮掩和包裹自己躯体的。同所有人工物品一样,服饰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系统。服饰也是一种“语言”,显示了不同时代、地区、民族、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的文化意义。在等级社会里,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其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穿,否则便坏了规矩,乱了纲常。比如中国的古代官服从其款式与色彩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官阶的高低。它与平民的服饰绝对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才…  相似文献   

18.
德国1949年通过的基本法,历经50年时间,以其国民教育成功清除了纳粹思潮的影响,造就了三代成熟的现代德国公民。他们国民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把宪法的核心精神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很好地融合到国民教育的日常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中,着力营造的是良好的国民教育环境,着力培养的是为他们的价值理念所需要的成熟的政治人,也就是懂“规矩”守“规矩”的公民,而不是懂“道理”说“道理”的公民。  相似文献   

19.
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礼貌,有规矩。因此,每当遇到朋友,或见到客人的时候,只要孩子在场,很多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快来叫人(就是打招呼)。”  相似文献   

20.
我——张子同——一个全校绝对找不出第二个的与众不同的小男生。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特别吗?告诉你吧!我有两大特点:一是卷卷发,二是左撇子。你肯定会说,有什么了不起!是的,世界上卷卷发的人很多,左撇子的人也很多,可是集二者于一身的,我敢说只有我张子同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