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1980,(3)
去年日本共出版了四万多种、十二亿三千多万册书。按人口平均,全国每人可分十几册。不但书店,甚至百货店、食品、果品店等,都兼营售书业务,读书之风颇盛。抽样调查表明,一年里读过书的人占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十五至十九岁者居多,占百分之八十八。但是,也还是有人不读书。据调查,全国每五人中有两人一年里未读一本书,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一本书沒买过”。经抽样调查,不读书的原因以“没有时间”者居多,占百分之三十。认为读书“无此必要”和“不爱看书”的  相似文献   

2.
淘书人说     
淘书人有些像那些爱逛商店的女人,她们逛之前往往并没有什么事先确定的具体目标,只是逛一下,有可买的便买,无中意的也不沮丧,其间的快乐便在于“逛”本身。  相似文献   

3.
“50年代,我们创建了‘广交会’模式,开创了新中国对外贸易新局面;90年代,我国外经贸在网络世界大步向前,贸易‘网’来,从此起步。”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在首次由我国政府组建的网上中国商品库“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开幕仪式上的致辞。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口额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和中小型企业百分之四十的出口业务是来料加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一系列连续问题来了解读者各类信息的细节,包括:他们是谁,他们有多少人,他们会买什么样的书,他们要买什么样的书,他们如何买书,为什么他们买这本不买那本书等等。  相似文献   

5.
买书     
“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爱书的人谁又不爱好选买和珍藏这人世间“最精美的宝器”,拥有一个哪怕是小小的储藏思想精华的宝库呢! 自古以来,爱书、买书、藏书,被看作是许多著名学者的美德。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便是当时越中闻名的买书、藏书家。据记载,中年的陆游从四川夔州离职回浙江的时候,“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以归”。晚年的陆游家居绍兴,爱书、买  相似文献   

6.
一本畅销书面世,多本封面相似的“克隆”图书就会紧跟步伐出版上市,对于读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买错书,抄袭的书不仅封面相似,而且内容粗糙,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在业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新民网对此报道:有业内人士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一本畅销书面世,多本封面相似的“克隆”图书就会紧跟步伐出版上市,对于读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买错书,抄袭的书不仅封面相似,而且内容粗糙,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在业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新民网对此报道:有业内人士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图书业内人士一般不对“盗版书”直呼其名,而习惯称之为“B版”(称正版书为“A版”)或“仿真版”,这样为的是叫起来不那么刺耳.在当前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盗版图书.发行量最大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则是盗版工具书的重灾区.图书市场盗版工具书所占的市场份额到底有多大,很难有确切的数据,但业内人说一半以上是盗版,甚至一些省份百分之八十是盗版,而县级以下市场上鲜见正版,这些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从此可见盗版工具书之猖獗.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趣事     
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一向相信统计数字,但以下的一些统计数字可能令他们也感到意外: 一、每年在美国被用作制造结婚戒指的黄金达十七吨之多。三、自认在新婚之夜担心性问题的美国已婚人士占了百分之十九。三、美国人每九项婚礼中有一项拣在六月举行。四、永不一起出浴的美国已婚夫妇有百分之三十七。五、有六成美国男性说,即使麦当娜*开口要求,他们也不会跟她做爱。六、自从1965年以来,有子女的年轻夫妇增加了百分之七,但没有子女的年轻夫妇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美国女性自认在“武斗”中表现较一般为佳  相似文献   

11.
再加一把劲     
某日晚,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是暑期儿童读书问题。 在一书报摊前,记者问一儿童;“想买什么书看?”答:“日本出的连环画。”问;“为啥不买中国出的?”答:“买不到,有也不好看。”记者又指着琳琅满目的小人书问摊主:“这些都是哪里出的?”答:“绝大多数是日本的,中国的很少,也不好卖。”  相似文献   

12.
据《读者导报》9月11日刊出的《文化生活的苍白与亮色——青年藏书忧喜录》一文透露,青年业余文化生活中的最大阴影——书籍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据共青团上海市委的一项调查,青年对书籍热情的衰退,突出表现为:一是购书不旺。“基本不买”的人有9.77%,“偶而买点”的人达48.52%,“经常购买”的人只有29.20%,“列为固定支  相似文献   

13.
新买的自行车不巧撞坏了,行车时踏脚只会向前不能向后,于是来到了一家修车铺。穿灰褂子的师傅看了一眼,说道:“后轮转轴已撞坏,无法修了,买一个新的来。”笔者一介书生,薪水一个月不到十张“大团结”,买一个转轴再加手工费就要去掉百分之十,自然有些不舍得。抱着侥幸心理,来到另一家修车铺,穿深蓝色工作服的师傅推了  相似文献   

14.
这个题目并非在“绕口令”。它指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中的两项内容。出“名人”的书由来已久,而“名人”出书形成“气候”,则不过是几年前的事。出“名人”的书,内容相当丰富:写老一辈革命家的书,写反面历史人物的书、写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及各个领城内名家的书。但作者都是“其他”人,而非“名人”本人,是别的人写“名人”,“名人”被人写。这类书往往有  相似文献   

15.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16.
书店悄现为读者个性化配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文 《出版参考》2009,(13):I0006-I0006
某公司的李某最近遇上了一件烦心事。公司为给员工“充电”,准备开设一个小型图书馆,由他负责去采购书籍。 几百号人的公司,该买多少书、买什么书,才能让上上下下都比较满意?他的烦恼没多久就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7.
出久根达郎已出了几本随笔集,我将其统称为“芳雅堂随笔”。芳雅堂是他的堂号,他开着一家旧书铺。常读到一些记述逛旧书铺搜购旧书或古籍的文章,往往不说买而说淘。一个淘字,便显得与众不同,活画出文明古国读书人的生态。这种淘书之乐,恐怕一般的庶民是享受不来的。打学徒算起,出久根干了30多年旧书商,走笔勾画卖书的人,买书的人,卖了又买的人,买了再卖的人,这些人常常是庶民大众。也写到“文人”,但写的不是“文”的一面,而是“人”。从旧书铺这散发着霉味的行当,他发现的不仅是书,而是一个大千世界,喜怒哀乐,活生生的。你看他笔下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圈     
年初美国报业 遇到新难题 美国报业新年遇到了新的难题。今年的纸张价格在去年上扬百分之三十的基础上将再上涨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买一吨新闻纸要付六百美元,比一九九二年度高出二百美元。 美国报业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大部分报纸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其中包括压缩报纸版面与新闻长度,提高报价;对新闻从业人员最直接的影响是一些报社开始裁员,涉及面之广从收发室工作人员到编辑、记者等。据悉,华尔街日报已解雇一百多人。有一百二十二年历史的堪萨斯州日报首次打破不减员的纪录,去年底解雇了十六人。  相似文献   

19.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版发表一篇张作绵关于老年人的文章,说“台湾没有理由不能印行大字书”。文章说,生活在今天台湾的“乱世”,大隐隐于书,可是像他这样视力太差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报的人,想作书房隐士而不可得,只得看古书或大字本英文书,但这也有许多困难,现代人不能不读现代书。文章分析说,据统计,台湾1994年65岁以上人口达到7%已进入高龄社会,去年2000年65岁以上人口达8.4%,也就是接近200万人。按照美国的标准,台湾约有50万人不能阅读标准字体书。平均每人每年买一本书,一年就需要50万本大字体书。台湾每年若  相似文献   

20.
谈判桌上: Z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一本《行政管理学》的讲座稿,除交C电台广播外,又找到S出版社,谈判出书问题。谈判进行了三轮。第一轮谈判,中心是“买牌子”。只要出版社给个招牌,编个书号,就可以拿到总定价百分之几的报酬。出版社觉得这种卖牌子的作法不太光采;而且大门一开,往后出书质量难以保证。因而没有达成协议。第二轮谈判,中心是“利润分成”。就是书出来以后,不管赚多少钱,都由供销单位和出版社按照一定比例分成。虽说“分成”这个词儿也不好,但出版社为了取得较畅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