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水作为人们的审美和游赏对象,能使审美主体精神自由从而起到"养神"的作用。而"养神"是养生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山水养神可以获得养生之目的。本文即以养神为出发点,简要探讨山水自然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山水诗、行役诗、咏物诗之出现与兴起 ,与诗人们喜爱山水之游密切相关。山水游赏是一种极富生活情趣与生活哲理的文化。它的乐趣并非人人可得 ,它的哲理亦非人人可知。这需要游赏者有深厚的文化作基础 ,有丰厚的物资作保证 ,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前提。南北朝诗人无论在主客观上都具备了这些条件 ,所以 ,他们游得尽兴 ,获得丰厚 ,乐得悠闲 ,为诗歌之创作积储了丰富的知识与情感。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领域,情有两种: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情,一是作为审美者的主体之情。我们曾谈到,曹雪芹要写儿女真情。这被他所写的儿女真情,就是客体之情。现在我们要专门谈曹雪芹作为审美者的主体之情,也就是他的审美情感。一、曹雪芹的审美情感是他从事创作的根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5.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6.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学校只能够开一门课,你最想要保留哪一科目呢?朱永新先生的答案是语文,因为,离生命和生活最相近的学科是语文。他说:语文是芬芳的。潘知常先生也说语文老师对于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语文教学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关于尊严、关于自由、关于审美的一门课程。他提道:"语文教我灵魂歌唱。"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审美意象进行解读,让其审美情感被激活,审美体验得以丰富,这需要日常的浸淫。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从而让学生品尝到语文的芬芳之美呢?  相似文献   

8.
晚明的袁宏道,字中郎,是一位在诗文创作上有才气、重创新的作家。他一生热爱山水,写了大量的游记。他的游记超过前人之处,主要是能从审美的视角,表现山水之美和主体的审美体验。下面就对这一特点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9.
游赏作为文化、美学现象,在明代以独立而丰富的形态拓展了游赏视域,形成从台阁到山林、从自然到世情、从古雅到平俗的走向;它构建了独特的品味型游赏方式,产生了以“趣”为中心的游赏情调,并广泛整合了多种游赏心态而成一体;标识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近代感性主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钟嵘在建立中国诗美学进而建立中国纯美学方面有开拓之功。他建构了以“味”的审美感觉为中心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论。他所说的五言之有“滋味”、所描述的“诗之至”境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所贬斥的玄言诗是“淡乎寡味”。他的“味”论与诗体进化形式相关,与诗的形象感相关,更与诗的深层涵蕴相关。他对实现“滋味”至境的途径和手段有完整的描述,对兴、比、赋作出了具有美学色彩的阐释。他对“风力”与“丹彩”并重的诗美型态的重视,对“词采华茂”的欣赏,对“质木无文”的不满,对诗美与对象世界“直寻”关系的确定及其自然性美学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审美理想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美学上的最高水平,并在总体美学思想和精神方面沾溉后世。  相似文献   

11.
范昌灼 《高中生》2008,(10):58-59
《山阴道上》乃江苏人、现代作家徐蔚南25岁时写的一篇游记。1924年,他与其友、大学教授王世颖客居浙江绍兴时,志趣相投,同寝同游,各写了近10篇游赏当地风景名胜的作品,后收到散文合集《龙山梦痕》中。《山阴道上》是他颇有影响、流传较广的绘景抒情佳作。  相似文献   

12.
王朝闻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他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出发,探讨审美规律,并将之与人的审美生存紧密联系起来,加速了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切入到美学与人的生存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在审美关系研究、审美研究对象开拓、审美特性确立、当代生活艺术化尺度等美学问题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汝洛集>,主要收刘禹锡、白居易二人之唱和诗作.历代公私书目多有著录,然久已失传.今人贾晋华在<〈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一文中对其进行了考辑,成果卓著.然其考述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复原诗作之篇目与编年亦值得商榷,故而重新考辑之.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的文艺思想主要通过“文道之辩”、“言意之辨”、“自然与人工之辨”、“诗画意形之辨”和“审美娱乐论”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文艺思想对当世及后世都有较为重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炎论词主张音乐与词作并重,其"雅正"说实包括音乐之雅正、词作之雅正和雅词协音三方面。张炎提出"精粹"、"妥溜"等审美范畴,服务于"清雅"词论体系。融贯之美是他词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用以达到清空中有意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在姚鼐之前,散文学领域里虽然已有方苞的雅洁说、刘大櫆的十二贵等命题,然而,只是在姚鼐将过去的阴阳刚柔改造成为既简明又有无限适用性的审美风格模型,并明确地将它作为美来看待与论述之后,散文学才真正突入审美领域。姚鼐的阴柔阳刚不仅有生命之真,而且有大道之善,说到底乃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风格论典范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此,他对阴柔与阳刚有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美学是从其哲学思想出发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的基本观点,奠定了他对美的本质认识。他对美感的来源、审美感官的形成、音乐和艺术等问题,都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开始形成完整严密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隐逸湖区”说塑造了华兹华斯离群索居、怡情自然山水的诗人形象,在客观上遮蔽了他频繁造访伦敦等都市之事实以及他对城镇居民生存现状的细致体察和深沉关切,因而不可避免地误读了他“择居”湖区的深层动机。本文认为,华兹华斯“择居”湖区在根本上是基于个人天性及“审美济世”之诗学旨归的自觉选择,其中很可能有科学家牛顿的人格魅力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身处晋宋易代的动乱之世,为了安定自己惊恐忧惧的灵魂,因着与佛教的种种因缘关系,他企图以般若空观来观照事物,求得性灵真奥,实现“至乎一悟出,万滞同尽尔”的彻底解脱。为此他走进山水境界,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照寂”“伏累”理论。获得对般若性空之宇宙本体的证悟。而长期浸染于涅槃学的常、乐、我、净美好境界,也培养了他喜爱明净、空灵、澄澈之优美意境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正是般若空观与涅槃境界所造成的心理定势,使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出一种高华、朗洁、纯净、明丽之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理”的特征。而谢灵运诗的不足,也与此有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