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伟洪 《青年记者》2006,(22):17-17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一些媒体选择最接近记者本色的"行走"状态,"重走长征路",亲历长征路上的艰险困苦,展开对长征精神的探寻与重拾。如何"重走长征路",既体现了媒体策划者的水准,也考验着行走记者的感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2.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三明日报》坚持每周一的记者业务例会,主要是落实报社编委会部署的“中心工作”报道任务,探讨新闻业务,推进采编工作互动。实践证明,记者业务例会是报纸编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平台、本人分管记者部工作多年,也深感记者业务例会对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报刊林立,台讯叠出,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伴相生,记者们为了及时捕捉、采访和编发有影响的独家新闻,提高本媒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惜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争夺新闻材料,对于具有卖点和相当抢眼的法制新闻更是倍加关注,想方设法尽快编发出去。于是,围绕新闻争夺及法制新闻本身的法律问题就凸现出来,新闻诉讼活动逐年递增,新闻媒体败诉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媒体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就面临着严竣挑战。那么,采编新闻尤其是法制新闻,应当树立哪些法制观呢!笔者曾多年从事法制报道,采访和编…  相似文献   

5.
以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新闻学认为,记者的素质仅包括具备坚定的党性与群众观念、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详见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和国内有关新闻学著作)。笔者认为,这种理论概括太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对有效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刚踏入新闻工作的记者)十分不利,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事业发展。针对传统新闻学存在的上述理论缺陷,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新闻从业经验,系统而创新性地提出了"勤奋、功底、悟性、韧劲、新闻敏感"和"精品意识"等记者素质的新内涵。它能够帮助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新闻采写编评和摄影素质。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自觉追求,笔者作为《嘉兴日报》最年轻的机动采访部实践,谈谈作为一名机动记者如何在采访中体出一种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县级电视台新闻部人员大多数是年轻人,年轻人精力充沛,头脑机敏,手脚勤快,但也存在好玩好动、心浮气躁、社交活动多、坐不住的毛病。对于学  相似文献   

8.
一位资深记者在谈到记者成长之路时说:"一个记者的经历,可以概括为‘古,灵,精,怪'四个字."所谓"古",就是指新记者对情况不熟悉,缺乏社会实践,采访不知从何下手,很古板;所谓"灵",就是指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变得灵活些了,社会联系面广了,情况也有些积累了,采写上路了;所谓"精",就是说记者不但能深入基层,打开局面,而且能独立地进行采写活动,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记者了;所谓"怪",就是进入成熟的阶段,无论到哪里采写,无论接受什么采写任务,都能左右逢源,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传播活动家.为此,作为一个记者的起码要求,必须在眼力、脑力、脚力和笔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与锻炼.  相似文献   

9.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2):56-57
四、驻站记者的采访采访是记者的首要职责,而且是重要的职责。驻站记者亦然,但驻站记者的采访与在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编辑)的采访有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点是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一般采访都是“指令性”的,他们注重抓好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与观察、采访后的笔记整理等环节就行了,这是许多新闻教科书上讲过的内容。驻站记者的采访,“指令性”内容较少,大都靠自己“找饭吃”,因此,他们遇到的难处是“采访什么”。也就是说,驻站记者的采访,首先要找准采访的题目或线索。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向编辑部“要”。驻站记者写稿有…  相似文献   

10.
11.
高校新闻采编人员普遍缺乏,多数稿件由学生记者来采写。培养学生记者使其快速掌握采写技能,协助老师完成相关宣传工作。系统培训,树立学生的新闻意识;提供实践,提高学生的采写技能;引导激励,维持学生的新闻动力;以老带新,做好新闻梯队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媒体如果有失真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赞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报道失真问题往往也在记者身上,那么记者如何避免采写失真稿件呢?  相似文献   

14.
伍丽 《新闻界》2003,(3):55-56
人物新闻,亦称人物消息,即用消息的形式及时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事迹、思想、精神风貌的新闻体裁。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①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肩负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重任,记录历史必然要记录活跃在历史中不同层次的新闻人物;反映时代自然要着力去展示时代的各种人物风采。可以说,在记录历史真实,反映时代风貌上,以便捷、迅速、有效地报道新闻人物见长的人物消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以最短的篇幅、最快的速度报道尽可能多的新闻人物,荟萃成时代人物群雕,展示时代五…  相似文献   

15.
16.
在转型期的基层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超出我们的想象。要读懂并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基层社会,记者不仅需要理性的头脑,也需要一颗滚烫的心。记者要让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温度,就必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立足百姓,让自己成为一名记录者、感受者以及体验者,方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来。做有温度的新闻,才能温暖我们的读者。  相似文献   

17.
18.
《战时记者》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背景下由浙江战时新闻学会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刊物。《战时记者》的出现为当时抗战报刊的制作,为战时报人、战时记者的素养提升提供了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本文以《战时记者》现存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战时报人在刊物上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并对战时新闻实务研究的史料及其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