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以“自我目标”为导向,逐步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形成自我教育的力量,经过几年的实践,“德育注重自律”这一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一、以“自我目标”为导向,形成德育内容系列化。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生实际,确定德育总目标,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爱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爱公物的行为规范阶梯性目标,形成诸种因素科学组合的德育内容系列。在此基础上,我明确提出班级的德育集体目标,并以“几懂”、“几会”、“几做到”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其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始终坚持的是“立人”继而“兴国”的教育目标,胡适却始终以“教育救国论”为指导思想。本文从鲁迅和胡适教育目标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三方面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今天教育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铜离子在水溶液中与不同微粒通过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力相结合。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背景下以形成配位键作为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相互作用力”学习中的线索,形成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4.
范夏薇 《现代语文》2009,(12):25-26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再次强调“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目标、导向。的确,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究竟怎样进行,语文标准中,  相似文献   

5.
汪彦波 《考试周刊》2023,(39):12-16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在“有意义任务”的驱动下,实现在“任务”的完成中理解知识、生成方法、拓展思维的教学目标,形成分析现象、处理信息和揭示本质的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形成“任务核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基本特征,其中生成“有意义任务”是关键。“有意义任务”必须符合“目的性、真实性、开放性、探究性、渐进性、整体性、操作性”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崔凯 《吉林教育》2009,(6):73-73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教育中,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教学超速”的现象。“教学超速”是指为了快速实现教学目标,使用“超前”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赶进度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教学超速”表现为重结果的教学目标、超前的教学内容、急促的教学过程。“教学超速”阻碍了学生的深度发展、抑制了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搁置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为了转变“教学超速”,应建立“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慢”{的教育信仰,形成“学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场”的形成并有效地发挥效应密不可分。这里提的“教学场”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能够形成默契的相互作用,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能有机融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能达成一致,并在“场”的作用下,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知识在内隐学习中发挥作用。当然“教学场”同样离不开“场”的基本特征——场中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和目标效应。本文试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构建“教学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是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动力戈激励力量。每一阶段的语文素养都是该阶段“三维”目标与“四面”目标交融渗透、螺旋上升而综合形成的。其中后一阶段的语文素养是在前一阶段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而且是前一阶段语文素养螺旋上升的结果,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生长性。  相似文献   

10.
德育目标的层次、域分问题是德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复杂问题,它内在的要求二者实现辩证联结。所谓德育目标的“层次”.主要是指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按照受教育者的特点及相应的目标要求而形成的不同水平或者不同阶段的标准。所谓德育目标的“域分”.主要指德育目标按其内容的不同方面所形成的领域标准。同一层次的德育目标,往往是由不同域分的目标构成的,同一域分的德育目标,又是由不同的层次连接而成。只有实现这两者的辩证联结,才能真正形成德育目标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与现状 1.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评价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就是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数学,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朱永坤 《职教通讯》2022,(12):41-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专科层次,因而习惯上将“高职”等同于“高职专科”,并在这种“层次论”语境中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历史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复杂的联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地确定为“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技术”和“技能”是两个不同概念。“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提法不但模糊了职业教育专科和中专的区别,还无法显示高等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基于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有必要重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其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技师”,其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相应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研发师。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叙述中有这样一条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具体阐述“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目标中阐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基于对上述理念的认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 ,浅谈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中一些粗浅的教学策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毕业班教学的一个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有相当数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变革面临着如何重建“知识”与“学习”概念的新课题,如何促进学生“真实性学力”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以高中《体育与健康》足球运动“射门”单元为例,以“真实性学力”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综合学习”为突破口,通过对单元及课时目标整体布局、单元内容逻辑构建、教学实施方法甄选、多元评价层次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在完整的学习经历中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从而引导学生在完整的足球“射门”学习中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既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1紧扣“目标”施教孟福兰(科左后旗实验小学)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法则的归纳和应用题的分析过程。在进行小学数学“目标教学”实验中,紧扣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进程,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谈谈应注...  相似文献   

17.
郑发健 《宁夏教育》2011,(11):80-80
“定标”:确定科学、简明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学段要求。据此,目标就易于做到准确、简明,避免因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现象。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知识获得、能力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在过程中体验地理学的价值;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在过程中发展地理学科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地理科学方法;在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李祎 《早期教育》2006,(8):44-44
1.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在“生成论”的教学观看来,“目标”的价值不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必须达到某一终点,而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从而鼓励创造性的、互动的转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在活动中形成,并且与活动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为了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在课堂上一味地把教学的重心指向所谓的学习内容的知识“核心”,导致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形成对所学数学知识概念的“思维表象”,阻碍了学生向学习目标深处追溯,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高效课堂”的背后埋藏着未被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因此,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理应基于:数学教学是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从“思维表象”走向数学思考,在关注“概念表象”的基础上是否追问“核心知识”.课堂上只有如此从“概念表象”走向“核心知识”的目标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纵深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