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根于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农民报,出路就在日益繁荣的农村市场,一些报人常常这样自我解嘲:不是我们报纸办得不好,而是农民根本就不读报。农民真的不读报吗?100个农民中就没有一个人读报?如果有1%的农民读报,仅四川就有60万人读报?这是多么巨大的市场!实际...  相似文献   

2.
我们新华社地方新闻部收到许多基层报纸的来信,反映农村读者的意见。我们有时也到农村读报组去了解农民的读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了解到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现在把农民对新闻报道的一些意见综合整理,  相似文献   

3.
去年支农下乡蹲点,接触了许多农村基层读者,听到不少在编辑部里难得听到的心里话。这对于一个报纸编辑来说,实在是难得的学习机会。笔者将农民朋友们的种种议论略加归纳,分叙于后,以供同行们参考。一、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活泛,会议报道太滥,领导人讲话太多太长,令人生厌。一位村干部说,办报的人心里要多为农民们想想。我们不光埋头种地,整天跟土坷垃打交道,也操心国内外大  相似文献   

4.
我从《延安报》创刊开始,三十多年来,一直搞通联工作。农民通讯员经常来反映情况,探询信息;我们也不断到他们那里实行“三同”,了解情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通过农民通讯员组建读报组、文化室或民青妇之家,收到了扩大读报用报的效果。近年来,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除以内部刊物与全区六百多名农民通讯员联系外,还单独复信四十多封,与通讯员互通信息。事实证明,这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好处。据我们所知,有的地方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许多地方的读报组和文化室,非常活跃。  相似文献   

5.
农村是否有报刊市场,农民群众是否有读书看报的愿望,都市报进农村是弊还是利,如何发挥农村报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是当前报刊发行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做了近两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现阶段,建好农村报刊市场,加快农村报刊普及,对于培育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创建农民读报点、  相似文献   

6.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7.
武礼 《今传媒》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  相似文献   

8.
当年在一线做跑口记者时,与一位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有过接触,听他作揪心状说过:我们最大的苦恼不是经济发展,不是人事安排,而是往往听不到、看不到真实的情况!吊诡的是,作为受众时,我们往往感慨听不到、看不到真实的情况,而作为传播的主体、消息的源头时,我们又“一般人不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前些天,网上看到几篇地方大员下乡住村蹲点的报道,记者们所见略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话民生、聊致富、谋发展,一些领导干部反映,住在农家、吃在农家,比城里吃得更多,睡得更香了,心情也舒畅了…  相似文献   

9.
武礼 《报刊之友》2010,(1):64-64
若干年前读报,最初看到“粉丝”一词,我还误以为是平时吃的“粉丝”,后来联系上下文觉得意思不对,问了别人后才知此处“粉丝”是网络用语,意为“追星族”之类。后来读多了,其意也更明了了。最近读报又一个词被卡住了,即“偷菜”,而且这个“偷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词(文章题为《做贼偷瓜起早偷菜》当休矣——请见11月20日《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11.
电视读报节目,这两年可谓异军突起。先是凤凰卫视于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后来,央视也有了专门的读报节目——新闻频道每天早上的《媒体广场》, 央视二套早上的《第一时间》、四套的《新闻60分》等许多节目都开设了读报内容,一些地方台的早晨时段节目也纷纷增加了读报内容,如上海卫视“看东方”  相似文献   

12.
在我这次下乡蹲点以前,报社的一位领导同志对我说:记者蹲点,既要改造思想,又要搞好报道。领导同志的这个嘱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来到江口县坝盘公社新江大队官家湾生产队之后,就住到老贫农田世锡家,认真地和社员们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此来的目的是采访他们队搞科学实验的报道的,和以往不同的是,我来了之后先不忙着采访,先从参加劳动入手。我和社员们一起打谷子、挖沟、种  相似文献   

13.
记得我读小学时曾担任“红领巾义务读报员”,我区有张农民报,居然把人民日报的大块文章和上级重要精神改写成快板、韵句,奉献给自己的读者,大受农民欢迎;后来我参与县报工作,也在语言通俗化上作过努力;近些年在高校任宣传和教学工作,发现一些语言明快生动的家乡县市小报常常为学生珍藏,并引用在作文、讨论和演讲之中。这使我多年来一直在琢磨:县市报纸应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其特色首推俗  相似文献   

14.
从农村实际出发,适时调整送书下乡工作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送书下乡活动,从农民朋友中了解到当前农村急需的信息服务。针对我区的自然条件对某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实际,思考图书馆今后送书下乡工作方向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报纸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大学生喜欢看哪类新闻?如何让更多的大学生购买报纸?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读报情况,最近,我们对大学生读报现状作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选取了在杭州就读的大学生100个样本,男女性别、经济状况、学科专业都进行了适当的分层抽样。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为报纸在大学校园推介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一、大学生读报现状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们走近《莫斯科新闻》社大楼时,看到了一种感人的景象:大门两侧的贴报橱窗前,阅报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我们中有人挤进去看了看,在展出的周刊上并没有刊登什么新奇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后来,我们发现,这种如饥似渴的读报景象天天如此。不用主人介绍,我们就深深感觉到:《莫斯科新闻》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据苏联朋友介绍,在苏联,《莫斯科新闻》与  相似文献   

17.
肖力 《新闻窗》2006,(2):41-41
2月7日这天,我和同事黄萱、兰松霖前往乌当公安分局采访自元月份以来,在顺海林场公园内接连发生的多起持刀持枪恶性系列抢劫案。到达乌当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后,获知他们中午要到案发地进行蹲点守候,我们就请示可否一同前往,由于犯罪嫌疑人是持刀持枪抢劫,民警为我们3人的安全考虑没有答应,后来经过多次要求,最终在得到批准后,我们3人也加入到这次行动中。  相似文献   

18.
下乡杂記     
(一)准备下乡 10月3日,分社决定我第一批下乡。全国解放前,我在苏北根据地工作,經常和农民同吃同住,参加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生产等运动。解放以后,下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下乡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解放以后,虽然經常采訪农村新聞,但住在城市里的时間占多数。一般是在领导机关或从地方报紙上了解情况,掌握了一定的报道线索以后,直接跑到目的地去。到了目的地,临时住到一个农民家里,先找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资本下乡,还是工业集中,其中要义,都是带给了农民新的机会。而过去农村和农民的贫穷,其根本原因,正是缺少机会  相似文献   

20.
新闻手册     
编辑、记者和读者,读报时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名词。我们准备选择有普遍意义的名词,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方面的,约请有关部门或有关同志写文解答,供大家读报时参考。同志们如需我们解答哪些名词,请来信提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