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艺概》一书是清末学者刘熙载(1813—1881)谈文论艺的汇钞,撰定于他的晚年,凝聚着他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实践的心血结晶。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虽各自独立成章,却又珠联玉缀,妙理相通,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写作问题。《经义概》是专论治经和八股文写作的,就其整体内容而言,已没什  相似文献   

2.
晚清刘熙载所著《艺概》,多角度地探讨了文艺内部的规律性,是一部近乎纯艺术的“艺论”专著。它“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论述问题多中肯綮,是晚清艺术理论的高峰。《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组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书局拟推出"中国艺术史文献丛刊",其中收录有晚清刘熙载的书论名著《书概》,原文学编辑室主任俞国林先生知道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艺概》一书的研究,希望我能承担起这一工作。刘熙载论艺主张"真博必约,真约必博",是以《艺概》一书,仅用六卷、不到六万字的篇幅,就对古文、诗歌、赋作、词曲、书法、经义七种文学体裁进行  相似文献   

4.
“文中藏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传统技法之一。清人刘熙载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艺概·经义概》)从这一段话里,很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中藏眼”的重视和讲究。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曾先后多次谈到了“眼”,对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颇有一些精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艺概》是近代经学家、文论家刘熙载(1813—1881)谈艺的著作.其写于同治癸酉(1873年)仲春的《自叙》中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据此,我们不但可以明了《艺概》书名的来历,还可断定此书撰定于刘氏晚年,是他生平谈艺的言论汇辑.《艺概》一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是文艺通论的总汇巨著,包含有一系列关于文艺的基本原理的精湛论述.  相似文献   

6.
"概"的思想是刘熙载《艺概》一书的主旨,是刘氏美学理论的重点所在,也是他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大贡献。"概"并非单纯的"简概",而是在"得其大意"的基础上对各门技艺在更高层次上的把握。该思想在《艺概》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大量相反相成之概念或范畴的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术语系统。这是其美学思想具有兼容并蓄且睿智融通的辩证思维的表现,而这一点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化,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的《书概》是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书概》所论方面十分广泛,涉及书法的书体、技法、批评、美学等等,在许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较好地发挥了古人的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从《书概》二百四十六条论述中,选出与刘熙载书法品评有关的加以分析综合,来探究刘熙载的书法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熙载《艺概》研究史以时间维度为经,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而以学界研究的不同视角为纬,又可见出各时期研究的侧重点、主导价值观和成就所在。《艺概》研究史主要成就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20年。综合《艺概》研究不同时期的特点,不仅为《艺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历史借鉴,也将引导接下来的刘熙载《艺概》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艺概》著称于世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将毕生论文艺的札记汇集于此,是对前代文艺批评的总结,本文选取其中的《诗概》为考察对象,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探讨其诗歌美学。刘熙载的《诗概》作为中国诗歌理论的总结性作品,除了具有《艺概》所具有的总结性、全面性和公允性的特点外,同时刘熙载本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的时代和前代的影响,将诗论笼罩于儒家诗教框架下,但是他所提倡的艺术源于生活、自然清新的风格对后人学习和鉴赏文艺作品所具有指导作用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文镜秘府论》所引用的材料,大部分在中国都已散失,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文镜秘府论》辑存的创作理论,即全书六卷中地卷之"十七势"、"八阶"、"六志",南卷之"论文意"、"论体"、"定位"等。以《文镜秘府论》创作理论为切入点考察其来源,立足于作者赴唐之前在日本国学习背景、赴唐期间习得内容,以及归国后在中国所学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文化创作而成的《文镜秘府论》进行综合考订,可以发现其创作理论主要溯源于中国古代文论。  相似文献   

13.
皎然的诗论中关于意境论的建构不仅在唐代诗论中极具代表性,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理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意境理论中,皎然将禅之心境、道之意象、儒之比兴综合起来论诗,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刘再复以性格论和主体文学观为学界瞩目,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对其文论发生、发展缺少整体把握。事实上,鲁迅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鲁迅对刘再复本人及其文论有着深远影响。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走向纵深,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刘再复对鲁迅本人及其态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他本人学术道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刘勰虽然自小就深受佛教影响,但他的思想和信仰在本质上却是属于儒家的,因此他的宏伟著作《文心雕龙》无论在总论、文体论部分,还是在创作论、文学评论部分,许多篇章都援引了儒家经典《易》中的辞句或理论观点,以此来作为自已文学主张的强有力的依据,这就使《文心雕龙》和《易》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学家,他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有系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用”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创作要以实用为主。二是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顺”的概念,主张文学创作要顺应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形式而不主张“作文”。三是在作家的修养中提出了“内游”说,郝经的“内游’嚏从创作的本体上解决文学创作中文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南朝莒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思想源头是<周易>哲学从"三才之道"到文学本体论,从"变易不易"到文学通变论,从"易尚中和"到艺术和谐论,从"现物取象、立象尽意、尚象制器"到创作认识论,形成易学与文学合流的"龙学"活水,说明刘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善于推理、辨析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相似文献   

18.
章辉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2):6-9,48
元代文艺学思想受到宋、金两代的双重影响,更有自己不同于历代的独特的面貌。元初的郝经继续了宋代的"文以致用"思想,但也重视其抒发性情的功能。郝经之后,文主性情之论日益兴起,尤以杨维桢为突出。这种观念更加强调文艺表现真实情感和个性的功能,以真情的表达作为审美标准,开创了明清两代"性灵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魏晋文学大师刘义庆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从体例来看,对清初沈复《浮生六记》的影响就很深。《浮生六记》在继承学习前人的同时,能够有所发展、创造。首先,表现为对狂、趣、真、善、美精神上的继承,其次.在语言上更为精美.情节更为复杂丰富,尤其在耿颂友情、爱情方面更为细腻、生动感人。凡此种种.对后代均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公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周初,他殚精竭虑辅佐成王,成就了一代盛世。他的勤勉从政、敬德保民主张为历代所推崇。他是我国儒学的先驱,对师保之教理论和"六艺"、"六经"教育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