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不只是以求知为目的,并且实际上能够产生新技术。这种基于科学的创新往往发生在科学的前沿,并且与新行业的形成有关。但对这种创新的模式,理论上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两个著名的案例(青霉素和晶体管的发明)的重新分析,对这一类创新的模式、互动与动态进行了研究。基于科学的创新显示出由科学发现驱动的线性模式,依赖科学与技术的互动。这两个案例还显示:在某些行业,创新一直保持着与科学的联系,而在另一些行业,创新则由基于科学的模式转向基于技术的模式。这些发现对于政策和理论的含义也在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以来,科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追求,科学发现往往也是新技术。这一类基于科学的创新,与过去得到很多研究的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很大的差异。认识这两类基本的创新模式的差异,对于理解各行业的技术变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些差异。这种框架将使理论与政策讨论能够引进行业差异的视角。此外,这篇文章中的分析说明,科学-技术关系并不存在普遍的模式,而不如被理解为存在着部门模式,在不同的部门中,科学与技术存在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华大创新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究其"核心能力"形成的现实背景及构建路径,总结概括其"核心能力"的特征,从而为建立能够反映"基于科学的创新"模式内在规律的政策框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创新中,科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全球创新范式正在从"基于技术的创新"逐步走向"基于科学的创新"。我国已经在"基于技术的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未来需要重视"基于科学的创新"新模式,增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关注基于科学的学科建设,强调政府和企业对科学能力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基于科学的创新是指强烈依赖于科学进展、由前沿科学知识推动的产业技术创新,包含了新想法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和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时至今日,基于科学的创新受到了西方学者的重点关注,他们围绕西方情境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但由于研究比较分散,研究视角、层次、问题的差异,特别是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导致这一创新范式在国内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讨论。因此,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识别出英文文献258篇、中文文献52篇。基于这些文献,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基于科学的创新的研究脉络,包括相关概念、特征、过程与模式以及创新范式的演进。同时,本文从创新维和企业维梳理了基于科学的创新知识框架。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制药、纳米、新材料等领域的崛起,一种新的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随之诞生。这类企业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连,推动着科学的创新。本文以诺奖科学家参与创建,旨在商业化其研究成果的企业为案例,从管理团队、资金来源、企业合作及产品研发四个纬度研究了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发展与演化特征。通过分析此类企业管理团队发现,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管理层通常由“前沿科学家+商业人士”的组合,既能使企业处于科研前沿面,又有效地保障了企业资源获取及运营管理;从资金来源看,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政府资助支持了企业早期研发并降低了私人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有风险投资、公开募股、商业合作以及运营知识产权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有效支撑了企业巨大的研发支出;企业合作主要有学术合作与商业合作两类,学术合作保持企业处于科学前沿同时获得最新专利;商业合作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巩固了市场地位;基于科学的创业企业其产品研发周期长,风险大;此外这类企业不仅研发面向消费者的商业产品,还研发商业技术,为科研机构或企业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追踪和探讨科学研究如何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是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2005-2019年的专利数据与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研究仪器产业科学知识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关联度与科学质量均对专利质量表现出倒U型影响;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对近期科学知识的依赖显著强于远期科学知识;知识来源多样性对专利质量表现出负向的影响,专利权人与科学文献作者来源的一致性对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仪器创新呈现出高度的知识—技术区域集聚性特征。这些结论可为促进我国仪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建昆  雷家骕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479-1486
国家间追赶既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现象,又是学界多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制药业中成功与不成功的“追赶”案例,通过分析成功案例中的相似点,以及不成功案例与成功案例的差异,初步论证了基于科学的行业中的“追赶模式”。它与基于技术的行业中的“追赶”有很大差异,主要是基于科学的行业中的“追赶”依赖于科学与产业的互动作用。研究发现,这种差异至少源于在基于科学的行业,制造能力难以直接提升为产品创新能力,因为产品创新依赖于科学上新的发现;在基于科学的行业的“追赶”,需要重视知识创造的追赶。本文的研究对于政府科技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思路皆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在后发企业参与下从科学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扩散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动态演进规律,发现基于科学的机会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和后发企业内部努力的共同作用,其经历了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参与新兴科学研究的机遇形成、创新机会创造、创新机会释放、新一轮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五个阶段。创新机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决定了后发企业在不同阶段相应的行动要点,其具有“节奏性”和“序贯性”的特点。研究表明,在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后发企业要充分认识“抢占先机”对创新总体局势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融通发展,深度挖掘“显性机会”释放的“潜在机会”。  相似文献   

10.
大科学时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线性模型”和“巴斯德象限”的底层逻辑不断演进,世界科学研究的形态逐渐向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各类要素系统集成演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深入实践“线性模型”和“巴斯德象限”的基础上,聚焦打造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闭环生态,坚持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构筑了“0—1—10”纵向融通重构和“10—∞”横向跨界整合的“蝴蝶模式”,并进行了体系化探索和系统化实践,有效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扩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跃居全国首位,但仍只是科技创新大省而非科技创新强省,其中,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是广东成为科技创新强省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从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的内涵和要求出发,系统梳理广东基础研究发展的成效与问题,并基于巴斯德象限模型提出广东在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设计取向以及推进路径,以及“大投入、大平台、大团队、高转化”的发展策略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科技创新混沌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混沌动力学模型,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源起出发,深入分析其内外部动因及实现的基础与条件,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企业科技创新混沌动力学模型,为更好地揭示企业科技创新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科技创新环境与自身能力,提供了科学而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的理论作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宏观科学能力和微观企业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区别和相互联系出发,强调企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开创性提出企业科学能力的概念,从内部科学能力,外部科学能力的纬度探索性界定科学能力的核心组成因素:科学研究投入、科学研究管理、内部科学研究成果、与外部的学术交流合作、外部基础研究成果的购买与转让。  相似文献   

14.
科技悬赏奖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发挥人们的智力潜能,最大程度促进科技创新、以及为最迫切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1714年至今,科技悬赏奖已经有近300年的发展史。科技悬赏奖在设奖主体,获奖对象以及被悬赏的技术方面各具特点。设立科技悬赏奖对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奖励与政府科研经费拨款制度的不足。我国具有设立科技悬赏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B科技创新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国际比较研究/B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波 《科研管理》2008,29(1):21-28
英、美等国家都曾依托科技创新,分别成功地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强国。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水平相对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本文以R&D投入作为科技创新的替代变量,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对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这六个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创新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比发达国家小。文章指出中国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力度,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我国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不连续创新是中国企业长期成功的发动机还是成长道路上的陷阱?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南都电源不连续创新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已有技术领域来说,面临不连续创新的冲击,企业将采取原材料创新和产品架构创新、已有市场维持和新细分市场开拓的"双元平衡"演化战略;对新兴技术领域来说,企业将采取"逐步全面替代"的演化战略,广泛的知识搜索、非计划性组织学习以及创新性文化的培育对不连续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最后,不连续创新的成功实施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转变与替代、产品技术性能极大的提升以及新价值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何冬妮  易达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685-1697
打造区域科创高地是破解“中等技术陷阱”难题的重要抓手。区域科创高地承担着突破原创性技术、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吸引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要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重要角色和重大任务,是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引领者”“探路者”及“试验田”。为此,文章尝试在回顾和梳理区域创新系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释区域科创高地的角色,分析打造区域科创高地的要素,提出区域科创高地引领我国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