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辨析和提炼采访材料王宇新闻采访时常会碰到一大堆有用或无用的材料,如何分析、提炼材料,准确地找到最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报道,这是衡量一个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是记者毕生需要修炼和追求的。另一方面,目前有些记者单凭看材料、听“汇报”就进行报道的现象也越...  相似文献   

2.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没有采访就没有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的形态就不完整。而作为电视新闻,在向受众传播基本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向受众灌输着某种观点、看法和思想,也就是媒体观点。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实践形态之一,电视新闻采访和媒体观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电视新闻采访又如何更好地为媒体观点服务等问题,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写评论,没有深刻的观点不行;写消息通讯,也不能没有观点。没有深刻独到观点的消息、通讯,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新闻作品。那么,深刻独到的观点从哪里来呢?我的体会,主要就是从采访中来。采访的任务是搜集材料,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采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搜集观点,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位通讯员同志都自觉意识到的。而这后一个任务的艰巨性、重要  相似文献   

5.
周志远 《今传媒》2005,(6):37-37
“民生新闻”一说往往较多用在广播电视新闻栏目中,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内容真正面向大众的“软新闻”的完善是新闻发展的必然,这是因为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当下的确立,内在地要求报纸内容的设置必须以读者的阅读欲求为旨归,体现为新闻报导范围的扩大和真正的面向大众。一、民生新闻存在与之相应的采访形式“民生新闻”是一种软新闻,接近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它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采写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如何体现一般社会新闻的民生状态,…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作为北京日报的一员,我在第一时间受命前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采访.两年前,四川汶川地震,我亦作为北京日报第一批赶赴前线的记者.火速赶往灾区参加报道.短短两年间,两次亲历重大灾难报道,也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独特的经历.  相似文献   

7.
8.
感性和理性     
千树 《档案管理》2003,(4):47-47
有一次读《天涯》杂志,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思考很久。“理性就是功利,理性的人就是功利的人。”应该说,这句话有颠覆的力量。在我的阅读经历中,“理性”始终是一个正面的词。一个人从小时候的幼稚感性到成年人的成熟理性,走的是正常的成长路线。感性固然是人重要的直觉层面,但理性则是人更高的思考层面。感性和理性相互对立。理性是功利性的,意味着感性就是非功利性的。“功利”在一般读书人心目中是负面的词,理性和功利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多少有些不舒服。细想想,这句话却极其真实。理性就是抛弃表面虚泛的各种美好妆饰,直指问题的本质内核。…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11.
采访和写作     
我这样采访当场少记,事后多记在一般的情况下,我很少当场记录被采访者的谈话和供给的材料,只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譬如谈到数目字、人名、地名等等的时候,才记一下.促使我这样作的原因,是怕妨碍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对方给你谈情况的时候,你忙着记录,眼睛就不能观察对方的表情和情绪.观察对方的表情和情绪,倒不一定是为了写进自己的报道里,而是为了更深一步地理解对方所供给的材料的意义.为什么他谈到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兴奋、特别高兴?为什么谈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又特别激动、特别愤慨?为什么谈第三件事情的时候嘴角上浮起微笑?这里面都有文章,都值得深思和探求.如  相似文献   

12.
采访和写作     
为什写?写给谁看? 动笔写作以前,首先要明确两件事: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给谁看? 一则新闻也好,一篇通讯、特写也好,成功或失败,总有很多原因。但,写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常常是使作品失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每当我们采访过后,准备动手写作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很多的材料组织不到一块儿。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费了很大的力气把文章写出来,寄往编辑部,不久,原稿却退回来了,说是“文章太乱,材料太蕪杂,不能刊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相似文献   

13.
采访和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者是经常发言的,而且要力求“发”得准确、鲜明、生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广大读者和实际工作有所裨益。记者的采访就是调查,整个采写过程就是了解实际、分析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些年在报社工作,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采访和写作     
时刻准备着在本文的前两段里,我会谈到党报记者的政策学习和政治修养问题;记者的文化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修养问题.有了这两方面的修养,再加上刻苦的正确的采访,我们就此较能够容易地担负起党报记者的任务了。从现在开始,我想进入有关采访工作方面问题的探讨.先谈采访的准备工作.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毛主席这个指示对采访工作也有构大的意义.有人也许会这样说:别的工作能够在事先进行准备,唯独记者工作是很难作准备工作的,因为  相似文献   

15.
采访和写作     
记者的写作现在我们来谈谈记者的写作问题。采访和写作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准备,写作是采访的表现。没有一个记者不经过采访能够写出新闻报道,同样,就是最好的采访如果记者没有把它写成报道,也不能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正因为这个原故,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那一切问题——记者修养问题、采访问题等等,就可以说解决了写作问题的大半。但是写作问题毕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就这些特殊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谈的既不是这个问题的全部,更不一定正确。记者能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我认为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观点、材料和表现能力。有了正确的观点、丰富的材料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并用熟练  相似文献   

16.
采访和写作     
我这样采访现在我们开始研究记者的采访方法.方法毕竟是方法.不仅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就是同一个记者,采访同样性质的问题,他也可以——而且常常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哪个方法不好,很难有个固定的标准.这个方法,在这时、这人、这事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在那时、那个记者、另外一件事情的采访上,可能又是不好的方法.所以我这里谈的,第一不是想画个框子,说哪个采访方法是好的;哪个又是不好的.这样作不仅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二又想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谈谈哪是好的采访方法,哪  相似文献   

17.
采访和写作     
要了解对象这两件事情发生在一九四八年冬天和一九四九年夏天,虽说时闻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因为它们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至今还鲜明地留在记忆里.第一件事情是这样的;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河南省的南阳.新华社对这件事情,作了十分生动深刻的报道.且不说这篇军事报道的独创风格,也不谈作者异常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给这篇报道带来的深刻性和生动性,只看一看作者对当时战局的了解,对当时敌我斗争的形势了解,已经就为我们这些年青的党报记者,树立了永远光辉的典范.作者在这篇不满一千二百字的新闻报道中,告诉了读者多少事情啊!南阳的位置,南阳的历史,南阳解放的经过,南阳解放的意义——南阳解放与中原战局、华北战局的关系,敌人失掉南阳后,整个战局必然导致全部失败;我军解放南阳后,整个解放  相似文献   

18.
采访和写作     
要想作一个好的记者,或者说一个记者要想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进行很多工作的.现在我只想就采访与写作问题,以及和采访与写作有直接关系的记者修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些问题都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广.虽然自己作了时间不算太短的记者工作,但一来限于自己的水平,二来又没有认真总结过自己的工作,一定谈不好,甚至会有错误.促使我仍然有勇气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原因,是想把我对记者工作的一些体会、看法、理解和愿望说出来,向同志们请教,与同志们讨论,以便达到互相帮助、改  相似文献   

19.
新闻写作中材料(亦即事实)如何为观点服务、与观点统一?这是一个基本功问题.许多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容易出现观点加例子或组织材料逻辑混乱的毛病.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