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13,(2):20-21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镇海人。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  相似文献   

2.
王亚辉,男,1929年生,四川自贡市人,生物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动物系;1962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发生生理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3年赴联邦德国马普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访问进修.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细胞学、胚胎学分册副主编),《实验生物学报》副主编,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事植物生殖的实验研究已有近30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认识到实验胚胎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器官、组织操作向细胞、原生质体操作的水平提升,同时加强研究的多学科性与综合性,从而提出了植物实验生殖生物学与生殖细胞工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贝时璋小传     
<正>贝时璋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组织开展"核试验放射性本底自然监测""核爆试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监测""生物探空火箭"等工作,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憩桥镇。1921年,贝时璋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的医预科。  相似文献   

5.
现代发育生物学是在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目标是探讨发育-分化-调控的机理。在美国,发有生物学研究倍受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已发展到包括20多个分支领域。我国开展发有生物学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童第周先生对我国发有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总的说,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研究力量。但是与先进国家比较,显然重视程度和支持强度都还很不够。当前国际上正掀起发育生物学研究高潮,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大力加强和发展我国的发有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在大学时代就对实验胚胎学中的问题入了迷:精子和卵子结合如何开始了个体生命的孕育,“简单”的受精卵如何通过无数重复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而整体造形为具有一定种系结构格局和复杂生命的胚胎?其中对细胞如何由增殖周期转向细胞分化,何种因素始动和决定细胞分化的去向最感兴趣.40年代末期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Hamburger实验室研究鸡胚神经细胞过量增殖与分化的规律,发现不同预定神经区内神经细胞的分化可在一定条件下予以调控.将一团预定死亡的颈段脊髓运动区细胞成功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是学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回顾了<分子细胞生物学报>(原<实验生物学报>)自创刊以来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概述了改革开放之后期刊在争取稿源、扩大影响、增加交流、提高竞争力等方面所采取的办刊措施和取得的成绩,展望了变更为英文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对中国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上国土面积阳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正因为如此,近代西方各国一直非常重视对我国动植物的研究,该文分动植物两个方面,对近代西方各国对我国动植物区系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情况作了简单的论述,文中指出了不同阶段西方各国研究我国生物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同时也拓要阐述了他们的研究对我国近生物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对外开放中,吸收外国科研人员来我院参加合作研究和支持院内科学工作者参加国际合作研究,是我院科学研究工作对外开放的一项积极揩施。1985年4月,在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新落成的、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水平的生物学实验  相似文献   

10.
沈娟 《科教文汇》2012,(31):27-28
对生物制药专业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首次报道了铁木属Ostrya的胚珠和胚囊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O. virginiana的多数子房 内有2个胚珠,胚珠倒生,单珠被,厚珠心,具1至数个孢原细胞;孢原细胞子周分裂形成一个周缘细胞 和一个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大孢子呈线形排列,它们均可成为功能大 孢子;绝大多数胚珠中具2~6个胚囊,胚囊蓼型。最后,对珠被层数和多孢原、多胚囊等问题进行了讨 论,并对桦木科各属的胚胎学性状作了比较,发现桦木科各属的胚胎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多孢 原、多胚囊,较长的传粉和受精间隔期等。同时,比较和讨论了某些胚胎学性状,如胚珠类型和珠被层数,在高等金缕梅类各科间的异同及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组织胚胎学是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的重点研究项目,人类利用现代科技,逐步实现着人造生命这个伟大的课题,而组织胚胎学就是其基础。在组织胚胎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组织胚胎的观察,通过对组织胚胎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其内部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出高精尖的组织胚胎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动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文章简要回顾了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了我国野生动物面临的主要威胁,介绍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并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中科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葛淑敏 《科教文汇》2012,(30):129-130
实验教学是细胞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进行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通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引入辅助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935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颁给了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施佩曼,他开创了组织胚胎学这一新的生理学科。这位德国人用蝾螈和蛙进行实验胚胎研究,将一片背胚孔唇在另一胚胎的特定皮区植入,从而诱导了第二个胚胎的发育,施佩曼称移植的胚胎组织为"组织者",称这些组织聚集的地区为"组织中心"。  相似文献   

16.
及时的新成果 从2001年起,干细胞就成为最热门的科学话题之一(仅次于克隆人,而且这两个问题经常混淆或同时出现在各大媒体)。干细胞作为细胞的“半成品”,可以分化发育成肌肉、骨骼、神经、血液等各种不同的细胞,移植给人后能治疗多种严重疾病——正是它的应用有如此美好的前景,所以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干细胞中分化能力最强的胚胎干细胞来自早期人类胚胎,这使得科学家的研究涉及了伦理问题,使得关注的人群远远超出了科学界。  相似文献   

17.
人类研究了一个世纪的细胞生命因子——肽,被我国科技界成功研究转化运用到生物美容医学领域,荣获“F/UN联合国生物创新奖”。日前,联合国友好理事会【F/UN】主席NoelJ.Brown(布朗)、全球生态恢复与发展基金会【GERDF】主席FrankLiu(弗兰克)来我国亲自为获奖者颁奖。据了解,肽是由两个到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分子量多于6000道尔顿的单链或环行结构,能调节人体内各个系统和细胞的生理功能,并能激活体内有关酶系,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调节物,被誉为“细胞生命因子”。国内外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肽含有丰富活性的AIF新生肽、TYR美白肽…  相似文献   

18.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生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联系着生物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如: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等,也是这些学科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处于从属地位。这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我们在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工程学的设计原理改造和优化现有自然生物体系,甚至从头合成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生物体系,在深入理解生命本质的同时,实现在能源、材料、食品、医药、化工、环境和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世纪以来,合成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本文简要综述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功能应用主要发展概况及其生物安全风险管理,并且就其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尤其合成生物学发展需要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24):6-7
生物大分子凝聚态调控细胞命运可塑性国外学者在解析家族性直肠癌基因A P C突变体功能易感性时发现了APC的重要调控蛋白EB1。但是,EB1如何招募众多的APC类蛋白(人类基因组显示约有1000种含SxIP基序蛋白)与动态变化的β-微管蛋白结合,一直是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与分子病理学未解答的问题。对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中国科研团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2月20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