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三峡好人》以特定的三峡移民为背景,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方面对普通百姓尤其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影片体现了中国现阶段的普通老百姓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下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2.
影片《入殓师》选取了一个敏感的题材来讲故事,“死者”被入殓师精心打理,进入下一个旅程。死亡在此被诗意化了,人物心理流程的变化,情感符号的运用,叙事节奏的操控都使这部影片丰盈,富有内蕴。  相似文献   

3.
杨晓云 《文教资料》2009,(23):89-91
顾长卫的<孔雀>以冷静的镜头演绎了底层叙事的原生态图景.他用娴熟手法技巧拍摄了中国普通城镇上一户工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冗长的底层叙事中,影片不断溢出诗意的细节.灰色小城庸常的生活时常旁选出诗意,增添了影片的趣味性和主题的丰富性,表现了普通人的梦想和缺憾,在现实的底层叙事中包含了看似超现实或虚拟的东西,具有某种潜在的象征意味和理性思辨深度.  相似文献   

4.
影片《三峡好人》作为贾樟柯"后青春"影像的开篇之作,通过有意遮蔽传统叙事中的"宏大三峡"而捕捉了民间,通过遮蔽英雄诗化的民间而获取了具有真实感的现实,致力于表达民间"人"的存在和尊严。贾樟柯"后青春"影像民间立场的建构,牵涉到视觉焦点和影像内容的转向,以及文化精神和价值立场的坚守。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有底层情怀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第七天》中,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描绘,为底层人强势发声。在叙事策略上,余华运用了亡灵视角、荒诞风格和诗意语言等叙事策略进行底层书写。通过亡灵视角将生死两个世界衔接,突出底层人的无力与绝望。通过荒诞的风格讽刺了社会麻木不仁等现象。同时又运用诗意的语言给予底层阶级爱的幻象。从以上叙事策略中可以看出余华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他的底层情结,同时可以得出其底层叙事的价值所在,也是本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刘庆邦的小说《远山》讲述了一个女扮男装的故事。但这不是对传统叙事俗套的简单模仿,而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当代底层妇女到小煤窑当矿工的的辛酸遭际。刘庆邦的成名作是《走窑汉》,不过,《远山》里的“走窑汉”却是一个女人,在这个女扮男装的“走窑汉”的身上,寄托了作者深沉而激越的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7.
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影片《天堂电影院》和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都讲述了一个关于艺术与成长的故事。《天堂电影院》与《放牛班的春天》虽为两部不同国别、不同导演、不同时间拍摄的影片,但二者在叙事人物构建、叙事结构模式以及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摘要:《天上的恋人》和《小裁缝》这两部爱情故事影片,挖掘了不同时期开启文化蒙昧的故事,用各白的风格倡导诗意启蒙。两部影片中始终有一批跳跃在过去、白然和青春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在爱和诗意启蒙之中交织着年轻的冲动和无畏的理想。本文从影片《天上的恋人》和《小裁缝》这两部电影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布景道具、爱情故事和故事结局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两部电影都表现了主人公的诗意启蒙历程,导演通过电影的感染力,揭示了同是诗意启蒙主题在不同年代的不同形式和风格,追寻其历史、文化和心理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3,(A0):15-16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对电影字幕翻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以影片《三峡好人》为个案,深入分析其字幕翻译文本,阐明字幕翻译对迎合目标语受众,以成功打入市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运用托多罗夫的“叙事转化法”和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来分析库布里克著名影片《全金属外壳》,力求从影片的结构特征、人物关系特征、叙述者及影片主题三个方面阐述影片《全金属外壳》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物欲横流的的大潮中,电影《山楂树之恋》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实际上是人们对往昔耶个纯真年代中纯粹感情的一点怀旧,一点感慨。舍弃了物欲情欲本身,干净的不是爱情本身,是人对爱情的想象,对纯粹爱情的向往。静秋本身是一种诗意化的存在,作为一个清纯的理想存存,反衬了现实中人们“爱”的无节制,实际上她不懂爱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电影《尤利西斯凝视》是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代表作之一,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导演在巴尔干的旅行,回顾和反思了20世纪初期、中期、末期的巴尔干历史。论文尝试解读安哲罗普洛斯用极富表现力的诗意超现实主义电影语言对巴尔干的历史、现实中人民的心灵历程的反映和探讨,以及表现历史与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poetic inquiry is a valuable method for producing knowledge that complements current research into ‘what works’ in reintegrating young people into secondary education. Researching ‘what works’ and ‘finding effects’ leads to insight into which interventions and tools are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and effectiveness is the goal. In contrast, poetic inquiry shifts the focus from the tools and interventions to the young people and their experience of their situation, the system, and opportunities. The goal is a more general understanding, rather than an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 argue that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poetic inquiry can evoke emotion and illuminate the polyvocality of experience, which is important when understanding these young people. By use of poetic examples,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young people have pronounced experiences of deficiency, uncertainty, failure, but also of hope, certainty, and belonging.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发表于《当代》2005年第一期的《桥溪庄》,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描摹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到人类自身面临的灭绝性灾难,从形形色色的性病到男女两性的不孕不育及生活本身的荒谬绝伦。荒诞中的人们努力挣扎,渴望救赎,渴望“诗意地栖居”,所以就有了对文本的另类拷问和诗性解读。  相似文献   

16.
哈代了解自然、酷爱自然。他笔下的自然与人的感情息息相通,仿佛具有人的品性。长篇小说中,情节结构、背景和细节的象征意义都是由富于诗情画意的自然承担的,诗性自然是哈代的象征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空前繁荣而诗歌理论却颇为沉寂,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创作实践。其原因在于:诸多重要的诗学理论已于初唐时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其观点和主张也多为盛唐诗人所认同;因为时代的熏染,盛唐士人大多过着心性放达的诗化生活,他们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与自由心性更为契合的诗歌创作上,而不愿意去进行纯理性的思考;盛唐时期确立的“诗赋取士”的定制,使士子大多热心于“实战”的演练,相比之下较为轻视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将如何摆脱困境与危机,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中国本土电影只有以积淀了民族审美经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去反映民族化传统并运用现代意识去观照和超越传统化,充分利用本土化资源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当下状态和普通人的命运及价值观念的嬗变,努力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东方诗情和东方神韵并与现代电影语言审美地结合,才有可能在世界电影艺术的领域中拥有一块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诗歌在神韵说指导下,追求言外之意,含蓄深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真谛,纠正了明七子貌袭而“神”遗之失,弥补反复古派强调个性之真而忽略诗“韵”的偏颇,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触及感伤的时代情绪和失落心态,也为传达志找到安全合宜的形式。而雅正清远的神韵之什,又是营造稳定、太平的“盛世元音”,被皇权着意选择,以之“振兴诗歌”,扶轮大雅,他也受到康熙帝的眷遇和擢拔,登上诗的“开国宗匠”之位。这除了个人的因素外,也是诗歌自身发展与历史、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诗谶是以谶验为媒介,将诗歌作品与诗人命运相结合以达到互相印证之目的的一种诗歌阐释方法。宋人笔记诗话中大量记述诗谶,并从诗谶阐释诗意的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这与宋人共同的思想意识、诗学观念紧密相关。首先,是宋代史学观念深化的结果;其次,是儒家“天命”思想与传统诗学“以意逆志”说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三,是宋人以气象论诗论人之风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