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万事开头难”。写通讯也是如此。“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找到它。”这是大作家高尔基说的。我在写通讯时也有这种感觉,常常对开头话迟迟不敢下笔,或者写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最后往往还是不满意。写好通讯的开头,能不能概括出一些一般的原则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一、开头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当言简意赅,凝练明快;二、要新鲜、能引人入胜,但又不可为追求新奇而故  相似文献   

3.
俗套者,陈旧的格调也,在新闻稿的题材、角度、格局、表达上都时有所见。且举数例——其一,报道某件动人事迹,爱在开头或结尾说:这件事已在当地“传为美谈”;或者说:“受到了干群的一致赞扬。”其二,一些人物通讯的开头常见到这些说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离退休人员或者别的什么人常年坚持义务做某件事,作者往往封之以“编外××”或者“不是××  相似文献   

4.
三、用生动简洁的文字,勾勒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宪成背景烘托先进人物都在特定的环境中活动。不同的历史。地域。职业和劳动条件,是写出不同人物特性的重要因素。譬如绘画,画人画物,都缺不了相应的背景。写人物通讯也是如此,只有勾勒出先进人物活动的历史、地域、职业、劳动条件等特定背景,用以烘托映衬,才能依笔下人物熠熠生辉。古今高手写人物,都长于用背景烘托人物的行为和爱憎,或以是抒情,或寓情于是,做到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穆青同样长于此道。分别举五个不同的例子来作分析:例一:在《泪洒偏关》一文中,为了衬托出抗日…  相似文献   

5.
元人陶宗仪关于写作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美丽之极,令人羡慕,人物通讯的开头如能象凤头那样,无疑会给通讯披彩增辉,吸引读者。许多人物通讯的作者,为求得一个满意的开头,不惜笔墨,反复推敲。那么人物通讯的开头  相似文献   

6.
写人。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并不是说不要写人;相反,不但要写人,而且要把人写好,写出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品格。这是优秀的事件通讯必备的条件之一。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人干的,每一件具体事情都是和具体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就没有事,没有人也就无所谓社会了。“事因人而生,人以事而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新闻报道,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在社会大舞台上所展现的形形色色的活动的反映。做为新闻报道主要体裁之一的通讯,不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都要真实地再现人的活动和灵魂,而不能只见事不见人,只见物不见人。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新闻报道中的“以人为本”。 这样说,都要写人,是不是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就没有区别了呢?区别仍然有,而且是明显的。人物通讯中的“人”,一般一篇(或连续报道中的若干篇)只写一个主要人物,以这个主要人物为主线,贯彻始终,统领全文。人物通讯中当然也要写  相似文献   

7.
写作人物通讯,作者总离不开叙述这一表现手法。可以说,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所见到的人物通讯中,作者在进行叙述时,采用三种不同的人称,即“我”、“你(您)”、“他”作为“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就是作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是我国新闻事业独特而又传统的报道形式,但是,人物通讯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藩篱。 根据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通讯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空话、套话多”,39%认为“对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这些问题不仅是人物通讯“老”模式的致命伤,也使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宣传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人物采访是一个老题目,也可以成为一个新课题。报纸上的人物通讯,是新闻宣传中一种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人物通讯主要是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过去十分强调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在认识上往往也不无偏颇。“主要”之外,还有“次要”。现在随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现实生活越来越复杂多样,我们在理解和认识人物通讯的题材时也应当宽一些。即不但先进人物要采写,其他各类人物只要具备新闻因素,都可以采写成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0.
“万事开头难”。辞典条文的撰写也是这样。写名词术语开头就要先下个简要的定义,写社团、流派和事件,开头就要先点明其所处时空、所属性质;写人物,开头就要先指出其生卒年和身份,也就是要适当地戴个“帽子”。此事看来容易,其实并不简单,人往往是盖棺才能论定,但有时盖棺也不一定能论定的,所以选择“帽子”需要十分认真,反复推敲,力求确切。一、人物的“帽子”,除了主要表明人物的身份外,中国人物还要点明朝代,外国人物还要点明国籍。例如:[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经济报道,一口气读下去,给人的感觉是,倒象一篇会议侧记,更象一篇人物通讯,且不说此文是何种体裁,需要研究的是,这种写法高在哪?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读后令人兴奋不已。 第一,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大同市副市长程家濂在现场会上的“开场白”,此后5个自然段也都是程家濂的发言,摘录的每一段也都相当精彩,而  相似文献   

13.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有泪不轻弹”的人。然而,在拜读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通讯《解读“弱女人”》 (载《解放军报》 1999年 10月 4日 3版 )时,我却几次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篇作品的别致之处是,它没有像写一般的典型人物通讯那样,拉开架子来多侧面地展现一个人物的思想和风貌,而是精心选择了主人公在丈夫逝世前后的几个感人的片断,用一个“弱女子”的低调,唱出了一个“女强人”的颂歌。   我们还是深入到作品内部,来细细解读这篇《解读“弱女人”》吧。   □此文的开头是很精彩的。   有人对她说:“刘金珍,你的事迹比韩素云感人多…  相似文献   

15.
漫谈人物通讯中的语言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通讯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常常面对的题材,特别在地方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上,几乎每年都要推出几个重大人物典型。在这些人物通讯中,需要多处引用当事人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的原话,以此增强现场感和亲切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所以,人物通讯中的语言运用得当与否,将使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效果、社会认知度受到很大的影响。记得在一出话剧中有这么四个人物:财主、粮店老板、伪保长、樵夫。登台亮相的背景是在旧社会里一个大雪飞舞的早晨。财主上台就来了个开场白:“大雪纷纷我穿棉袄。”跟着亮相的粮店老板开口便说:“我且把米价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情商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是对新闻工作者观察力、思维力的要求,反映的是智商。新闻事业也有其特殊的地方,如记者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和各色人物打交道,可以说,“除了外交活动以外,恐怕没有一项工作或职业,像记者这样频繁而深入地进行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7.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18.
新闻写作中的“特定环境”是相对于文艺创作中的“典型环境”而言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仅要求事实上的准确,而且要求本质上的真实;后者则只要求艺术上的真实。所谓写人物通讯要真实地再现先进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无非是指要把主人公生存、活动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同周围的具体人物关系显示出来,从而真正立起一个高大丰满、光采照人的英雄形象。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这一至理名言,原则上无疑包适用于人物通讯的写作。  相似文献   

19.
冯少波 《新闻实践》2001,(10):57-58
什么人物是新闻人物?这是人物通讯的核心问题。对此,穆青有精辟的阐述:“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我们的新闻人物是生活在群众中的,可以说是埋在沙土中的金子,需要我们去挖、去选、去发现。”(穆青《新闻散论》)这段话  相似文献   

20.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