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石涛以“一画”的命题为核心,将笔墨技法与山水画的画理相结合,敢于大胆创新,他所作的画构图新颖,立意奇异,明确地指出画家只有把握并运用“一画”和“一画之法”,才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才会感到物为我用,法为我化,他提倡“具古以化”、“借古以开今”的立场,并强调师法自然和物我交融合一,以达到山水画创作的出神入化,在作品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一、“一面”的涵义被石涛称为“乃自我立”的“一画之法”,是石涛名著《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所在。然而,如何理解这个“一画”,却还不能说已经解决了。在过去出版的注释石涛《画语录》的著作中,一般都把“一画”解释为一笔一划的一划,以及画的第一笔。如:  相似文献   

4.
石涛是中国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绘画美学家之一,他的《画语录》是清代最重要的绘画美学著作,“一画之法”作为《画语录》的中心论题,则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本文重点对“一画之法”“道”的含义和“技法”的含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认为,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二是以“造化”为师,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石涛"一画"论思想根本的"一画"对万物的观照和形象气韵的表现,与草书通过气动流美的点画线条表现万物的生命精神之气韵是一致的。草书以"一画"之法类自然万物情性,可以获得生动之书法气韵和主体精神气象的表现。运用"一画"之法可以促进主体高度自由的草书创作,使草书有通达天地、汇聚人文的意境美感。  相似文献   

7.
石涛不仅在绘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绘画理论领域也别具慧眼。他的画论主要见于他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及一些题画文字。在他的绘画理论中,最具特点也最难以捉摸的应该要算他在《画语录》中的“一画”论了。而有关他“法”与“化”的理论则是“一画”论的具体体现。因而,我们可以从他的“法、化”理论来看他的“一画”说。石涛认为,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其含义一是肯定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是肯定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中国先哲以直觉思维揭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今天在提倡生态道德,保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分析、借鉴和吸取。  相似文献   

9.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画"论是其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其内涵外延具有数理、事理、道理的含义,更具有本质、本元、本源等哲学本体论意义。"一画"论既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道生一"、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基础,又立足于"画从心"、"乃自我立"的独创性精神,以"一画"构建了本体论、源流论、体验论、创作论、方法论、笔墨论、蒙养论等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中,法与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所谓法,是指艺术创作的法则与规矩;所谓化,是指对艺术之法的突破与变化。清代大画家石涛在《变化章第三》中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对于习作者来说,宜先掌握艺术之法,有人认为艺术如同精灵,飘忽不定,无法则可言。这种观点太偏颇。康德认为艺术创作是没有规律的合规律性。我国古人也一再谈到创作应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问题。李白是位“无法”的大师,但他的成就同他师法前人分不开。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如他的被人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  相似文献   

11.
李灵红 《考试周刊》2009,(31):43-45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画说"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理念,也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绘画美学思想。他把"一画说"建立在宇宙本体论的高度,认为绘画创作法则同天地造化万物的规律是一致的。"一画"的根本法则就是自然,并贯通于一切具体法则之中。这在那个泥古复古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很具有理论创见的,并且有救偏补弊的功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石涛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和论争,因为石涛在《话语录》开篇就提到“一画”,而“一画”的命题也贯穿于整个《话语录》中。究竟“一画”是什么?已经成为研究石涛艺术思想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差不多每一位研究“一画”论的学者都会在研究中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面对如此纷纭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石涛的生活跌宕起伏,入世、出世、顿,浯,对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兼容并蓄,所以“一画”论中的“一画”是具有多义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美术学院读本科的时候,虽然学的不是国画专业,但对写意情有独钟,尤其崇拜八大与石涛。在近现代国画大师画册中常见到"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画之法"、"无法之法"等名句,后来得知,这些被引用的惊世骇俗的名句皆出自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于那时就开始关注这部奇书。该书自问世以来几经刊刻,有多个版本。有道光年问所刻《昭代丛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瘦阁读画十八种》本,宣统元年(1909年)《四铜鼓斋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石涛美学思想的探讨,应以其《画语录》为主要对象。而《画语录》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则为“一画论”。深入剖析“一画论”的本质,即可看出石涛美学思想的核心为宇宙画学同一论,并由此可见其国画艺术的创作论思想。因此,研究“一画论”的丰富内涵,对于全面把握石涛的美学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7.
以“立一画之法”为核心,剖析了石涛的“墨海抱负”和师法自然的中国山水画创作理念。如“借古以开今”、“法自我立”、“搜尽奇峰打腹稿”和“笔墨当随时代”等观点。  相似文献   

18.
“绘画性”是一张画的灵魂,成功的大师们的作品充满着独具个性的绘画性语言,无论是东方的石涛、八大、黄宾虹、还是西方的波洛克、马瑟韦尔,大师们作品的绘画性是其它任何时代、任何人不能替代的。中西美术的绘画性丰富多变,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性”~_--g。“绘画性”并不排斥“制作性”。制作性的技巧实际上是丰富画面语言,开拓表现性领域,拓展表现手法,始终要服从绘画性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构成完美的画面。  相似文献   

19.
《资任章》是石涛《画语录》的最后一章,学术界对这一章主旨的看法颇不一致,本文通过对全书逻辑结构和本章具体内容的分析,认为它是全书理论的总结,其主旨在于论述山水画的创造问题。画家需要多方面的资取,努力全面提高创作素养,特别是要根据“一画论”这一根本大法,凭借“蒙养之功”和“生活之操”,“以一治万,以万治一”,从而创造出山水画之美  相似文献   

20.
二千余载只斯僧:艺术大师石涛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1645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遗人、瞎尊者、苦瓜和尚等。石涛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其画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高僧。石涛在绘画艺术上成就极为杰出,齐白石评价石涛的艺术成就,认为二千余载只斯僧。画家吴冠中说:西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构成的规律。但石涛的感受说则是绘画创作的核心与根本,他这一宏观的认识其实涵盖了塞尚之所见,并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等等西方美学立论之先河。这个17世纪的中国僧人,应恢复其历史长河中应有的地位:世界现代艺术之父。事实是石涛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二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