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宝明 《寻根》2008,(1):37-42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文化元典《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活动述评●陈国庆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刊从第二期即改名《新青年》并将社址移到北京),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新文化运动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中国近代新文化萌...  相似文献   

3.
读《中华元典精神》许苏民喜获冯天瑜先生新著《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捧诵涵泳,既有“先我而得者已竭其思”的契心之感,又有获益良多的欣快之情。该书别开生面,功力深厚而立意高远,卓立不苟而成一家,精思独运,慧解迭书,实为近十年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经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眼见旧文化、旧思想对民族意识觉醒的阻碍,纷纷投入到思想启蒙的运动中。这一运动与当时文化、历史条件相结合,便形成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同仁们致力于介绍新思想。于是,在一阵准备之后,便有了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专号)}。该专号评介了19世纪后期革新思想的代表之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又名《玩偶之家》)、《国民之敌》等著名剧作,从此将…  相似文献   

5.
佛学与现代新文化──中国现代史上佛化新青年与非宗教新青年论战述评李少兵民国时期,西方的各种现代文化已经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并很怏在文化思想领域取得了足以与传统文化相抗衡的地位,面对新文化的冲击,佛界人士有的惶惶不安,有的麻木不仁,有的则对此持欢迎态...  相似文献   

6.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7.
舒大剛 《中国文化》2012,(2):96-108
作为中华元典的儒家经书,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渐结集的过程,从早期旧史阶段的“诗书礼乐”,到孔子整理後的“六经”,再到後期儒家研习的“十三经”,呈现出不断扩充和最後定型的状态。儒家经典的每次扩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次经典体系的扩大,也预示着儒学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广泛而公开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其本质是传播。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史上的经典文本,《新青年》的广告实践及其,对中国五四时期的期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新青年》广告情况及特点,分析《新青年》广告的媒介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寻找文化创新的契合点──“元典文化丛书”评介刘小敏,汪维真“元典文化丛书”(李振宏主编),首批10种,即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得以先睹为快.乐于向读者作一介绍。“元典文化丛书”的编撰,从根本上说,是一项文化寻根性的研究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  相似文献   

10.
好莱坞流行为黑人"变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麟 《世界文化》2004,(1):20-21
还记得影片《人鬼情未了》里黑人女星胡比·戈德堡扮演的那位通灵的女巫吗?还记得《绿里》里那位具有神奇力量的善良的死囚犯约翰·考菲吗?近年来,将黑人塑造成天使般的形象成为好莱坞主流电影的流行趋势。从最初的恶人暴徒形象,到恭顺无知的女仆形象,到现在的天使形象,黑人在好莱坞影片中的角色发生了大变脸。然而,电影评论家和一些黑人认为,这些貌似美好的“黑人天使”形象实际上是白人对黑人的歪曲看法,有损于白人和黑人在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融合。“黑人天使”越来越多看似风格迥异的好莱坞电影《冒牌天使》、《绿里》、《住家的男人》、…  相似文献   

11.
“女祸”指女子凭借美色以言行给国与家招致祸患。以“女祸”为警诫从周代始,《尚书·牧誓》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周以后女子亡国祸家的论调充斥于历代经史子集,作为一种权威观念成为从统治者到老百姓治家理国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胡茜 《华夏文化》2006,(4):23-24
“監”(“监”的繁体字)的甲骨文形为,金文形体为。唐兰《殷墟文字记》:“余谓监字本象一人位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監”的甲骨文、金文形体均像一个人俯首从盛水的盆中审视自己的面容。故其本义应当是“照视”。“说文·卧部”:“监,临下也。”《尔雅·释诂下》:“监,视  相似文献   

13.
"花名"种种     
采诗 《寻根》2007,(3):103-107
缘起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出版了许多姓名学研究专著,本人收集到的已有数十本,内中均未讨论或提及“花名”,再查《辞源》而未遇,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刘伟 《世界文化》2007,(6):16-17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杰克·克鲁亚克:《在路上》《在路上》是克鲁亚克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它与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和威廉·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共同构成了美国“垮掉的一代”学与化运动的基础。到2007年,这部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小说出版已经整整50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传统思想历史悠久长远,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无尽的中华智慧,体现着明显的民族特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任务,在学界的不断努力下,在思想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当代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与恒久的活力。中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延绵不断。从出土遗物和神话传说来看,早在四千年前巫史文化笼罩下,灵魂不灭、神鬼思想就相当发达,至西周时期形成相对成熟的礼乐文明,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于《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元典中。早期中华元典汇集了上古礼乐文明的精髓,蕴含了无穷的精深妙义,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18.
论"三百千"形式中的隐性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开 《寻根》2007,(2):20-22
“三百千”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部蒙书的合称,这三部蒙书被视为中国传统教育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教材。隋唐时期,《千字文》已成为蒙学教材,到了北宋初期,《百家姓》出现,也很快成为重要的蒙童读本。  相似文献   

19.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作爲中華元典的儒家經書,在歷史上有一個逐漸結集的過程,從早期舊史階段的“詩書禮樂”,到孔子整理後的“六經”,再到後期儒家研習的“十三經”,呈現出不斷擴充和最後定型的狀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