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到今年3月底,我在《青年时报》主持评论工作,就要满7个年头了!不免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说法。《新闻实践》要我谈谈编辑评论的体会,应承下来后却一直迟迟无法交稿,也许就是这个"痒"字在心中作怪。我不想敷衍编辑,不想写成一篇经验介绍或自吹自擂的文字,而想把自己心中某些"痒"处暴露出来,请大家给挠一挠。当下时兴"微博体",不妨就以"微博体"的形式来说。  相似文献   

2.
"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的激情。由工作激情联想出去,我想到了著名记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的一句话:"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也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激情对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激情有利于记者工作面貌的常新,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迟晓龙 《新闻传播》2010,(8):128-128
品牌记者就像品牌主持人一样,首先在于记者本身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其次才是媒体给予的各类包装。做记者工作六年多来,我深知,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目前很少有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仅仅靠一些发稿数量等一些硬指标,短期内评选出一些首席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4.
周年丰 《新闻前哨》2013,(7):110-110
最近,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带我们到一所大学去与新闻专业的师生交流"我是建设者"的看法。一位教授十分善意地问我:"记者是新闻工作的主体,他们应有报道的自由,您怎么看?"我答:"是主体无疑,有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漫长过程"。目前,在"必然王国阶段",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在有中国特色新闻制度的规范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书写,尽显记者的出彩人生、“学校一位党委副书记说我的观点有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6.
流沙 《出版参考》2011,(12):42-42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7.
杜新华 《新闻窗》2009,(6):73-7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将这句名言用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是否可以这么说,“不想创精品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8.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万阜乡来了个记者,名叫"农村工作指导员"。那时候,连有点文化的村里人也不晓得,什么是记者,还以为采访就是"宣传计划生育"——"现在知道记者什么都好。我们都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记者帮忙。"  相似文献   

10.
编辑絮语     
在自我决斗了几个回合后,我还是走上了《青年记者》主编的竞岗演讲台……一切的责任还要继续,一切的压力还要承负。人如果没有了压力,是否会在轻松中走向懒惰?甚至迷失自我?我不想懒惰,也不想迷失自我,所以我甘愿承负工作中的一切压力。在这个承负的过程中,会让我拥有更多的生活积累。我看重这份积累,这积累对我真的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经常有年轻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军界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论,套用到新闻界.应该是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呢?根据笔者对中外名记者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修炼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的磨炼过程。在名记者身上有如下几个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12.
记者缺乏激情,有从业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工作环境的因素。所以从这两方面"对症下药",是可以将激情"找"回来的。记者要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和责任意识,而激发记者的工作激情和动力,还需要工作制度和工作环境的双重保障,为记者搭建一个能够创新创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官员要"情系民生",那么作为一个记者,要不要"情系民生"呢?有的记者说要当"无冕之王";也有记者说要为民请命。我的回答是:党的喉舌要当得好,民生要系得好。不仅要"系",而且要"系"得紧密,"系"得长久,"系"出水平。  相似文献   

14.
前些天,有一个朋友问我,记者还有未来吗?我不知怎么回答。想了一天之后,才通过微信告诉他,不是记者还有没有未来的问题,而是记者想不想要一个新的未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16.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17.
"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从事记者工作7年来,每每遇到不顺,或是感觉疲累、委屈时,我时常会用朱熹的这句话暗暗提醒自己。所谓激情,就是强烈激动的情感。做记者,需不需要激情?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新闻界泰斗穆青,素有"激情社长"之称。在半个多世纪的记者生涯中,他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地发生的变化,用充满激情的笔抒写了这片土地养育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王小梅 《新闻窗》2011,(5):18-19
1999年分配到贵州日报工作至今,我先后在贵州日报文艺部、经济信息时报、记者部安顺站、科教部等部门工作,做过很多报道,写过近200多万字的文稿。并先后在贵州日报"视点"、"深度"、"文化周刊"、"小梅访谈"等栏目发表深度文化报道上百个专版,  相似文献   

19.
梅兆卿 《新闻世界》2010,(7):113-114
对传播者来讲,出镜记者是新闻"眼";对受众来讲,出镜记者是"我在现场"的一只眼。出镜记者要能够对自身情感作适度的把握,要有新闻现场驾御能力和判断力,要能处理好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要有自信、激情,同时保持冷静。  相似文献   

20.
像“百佳”那样工作吴冷西评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盛事。我们在这里举行隆重的颁奖会,为的是庆贺这一盛事,表彰获得首届"百佳"称号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