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普遍性决定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放弃任何学生。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启蒙与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更是要注重整体发展。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几十人一班司空见惯,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基本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顽童扰乱课堂的进程。因此,重点分析该类顽童的特点,提出将他们的优势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镇西 《班主任》2012,(2):65-66
下午下班后,我正要回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魁梧的军人。我惊讶于他怎么不敲门,正要问“您找谁”,突然认出他来了:“哎呀,这不是柴粒吗?”他说:“我出差来成都,今天下午是自由活动,就来看老师了。”我问:“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这是假期,你怎么知道我在学校?我刚要出去,再晚一点我就走了。你运气真好!”  相似文献   

3.
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虽然我们面对的孩子多种多样,他们的性格差异天壤地别,但他们毕竟只是孩子,犹如一张张毫无瑕疵的白纸展示在我们的面前,需要我们有心去描绘,用灵魂去塑造,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发展中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用爱来浇灌这些茁壮成长的幼苗。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就更应该有爱生的情感。特别对当下时称的一些“顽童”,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茁壮成长,促其身心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4.
苏童笔下的顽童渴望“长大成人”,却难逃受挫甚至毁灭的命运;居于生活之中却始终不是以一个强悍者的面目出现。“无母”境遇的设置更使他们承受着可以想见的成长之痛。  相似文献   

5.
"顽童"和"完童"是儿童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深受儿童小读者喜爱,这与儿童成长的心理需求有关:读"顽童",可以获得想象世界的自我满足;读"完童",可以观照现实世界的自我成长;读"顽童变完童",可以获取艺术世界的人格力量。主题式的小说推荐、漂流式的小说阅读、开放式的人物赏析,可以实现"现实儿童"和"小说儿童"的精神同构。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一字立骨","立片言以居要","牵一字振全篇",这都是在谈文眼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想侧重地谈谈那些特殊的文眼,在这里姑且称之为"独眼龙"。所谓"独眼龙"指的就是这样的一些课文,它们的文眼常常比较隐晦,要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才能抓出来;它们的呈现形式也较特别,往往就是文章中的某个字,所以称之为"独眼",这只"眼"在文章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课文,当我们没有发现这个"独眼"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复杂,而一旦找到了它,我们就找到  相似文献   

7.
在“顽童系列”小说中,父亲不仅是一个丑陋、堕落、无耻、恶毒、为子孙们深恶痛绝的败类,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描写对象”。对丑父的“描写”实现了对丑陋的父亲们的告别。  相似文献   

8.
艺术创作时作者不但不能重复别人,且不能重复自己。雷同向来被视为艺术创作的大忌。然而,这只是艺术品彼此之间的一种对外政策。作为艺术品的个体,还有一项内部政策,即允许对某种重复的追求。一些着意安排的重叠和反复,往往可以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中学语文教材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灰姑娘”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它的传播范围之广,文本数量之多,影响力之深远是民间故事中罕见的.以“灰姑娘”故事的母题为基点,从女性角度来探讨“灰姑娘”故事,可以发现其所折射的文化特征,即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评价标准及其男性对女性命运的掌控.  相似文献   

10.
高忠 《教育探索》2003,(4):86-88
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认知偏差、角色冲突、环境困扰、政策乏力等主客观因素,造成了高校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位”现象。拉动“内需”以激活事业动力、提高地位以增强政策引力、科学管理以营造环境推力、强化培训以提升工作能力是改变这种现状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教材三到六年级有一个单元的内容属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教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通过对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点和例题的梳理,深层次解读编者的意图,给出教学设计思路,实现发展学生的"四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看作者是怎样把材料加工成脍炙人口的作品,以便自己把生活中的事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美感教学要以情感人。以美陶冶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何谓美感?在通常情况下,美感指的是人们的审美感受。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景物异常丰富、多姿多彩,因此,自然景物的美就成了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景物的描写,都十分“美”。懂得如何挖掘景物的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还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艺术修养,获得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挖掘语文课文中的美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在坚守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弘扬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在苦苦探究和追寻。限于篇幅,这里只谈语文课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文化解读"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教学中,所利用的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仔细深人地研读课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必须反复修炼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深入地研究教材,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教学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在研读课文时,除常规地抓住“重点”,把握“特点”。掌握“难点”外,还要着力在以下几个“点”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文话题为主线,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为重点,以实践学习为核心,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写作教学设计上,该教科书突出语文的人文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文话题为主线,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为重点,以实践学习为核心,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写作教学设计上,该教科书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积学生在写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以新颖灵活的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19.
仇爱平 《现代语文》2011,(12):24-26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情况。因为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与作为教师的成人不同,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上有时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而且,从一般规律上讲,学生的学习也总是在不断地犯错和纠错中前进的。如果对学生的“错误”处置不当,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审美教育。具体说来,即:体会形象,让学生认识美;挖掘情感,让学生领悟美;利用手段,让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