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赋本是《诗经》的一种创作手法 ,后来演变为文体名 ,因其铺陈的特点而使其本身就含有非文学的因素。在唐以前 ,赋的非文学性功用的发挥还是不自觉的 ,唐以后 ,文人就有意识地作这种赋了 ,或以之为学术 ,或以之为地志 ,或以之为类书 ,或以之作其他功用 ,等等 ,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2.
赋文学与洛阳渊契颇深,原因在于赋文学的创作非常重视铺陈。铺陈分为纵向铺陈和横向铺陈,但无论是哪种铺陈手法的成功使用,都要求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拥有充裕的铺陈对象和不一般的才学。而洛阳正好提供了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坚实基础。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可供表现;而且作为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文化中心,洛阳曾聚集了大批才华卓越的文人墨客。所以,才使洛阳与赋文学有着这样深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曲是一门兼容并包的的艺术,不仅包容了唐诗、宋词、元散曲,而且包容了汉赋、六朝骈文乃至先秦古文等各种文学体裁。在戏曲中有一种由黄门(即宦官)诵出的赋,文中称为“黄门赋”。赋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是我国独有的文体,而这种所谓的“死文学”,竞也神奇地存活于戏曲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笔者不揣浅陋,撰成此文,以期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4.
汉字“赋”的语义分属于“政治—经济”和“文艺创作”两个语义场 ,本文讨论赋体语言与作为政治经济手段的赋之间的审美关联 ,认为在中国 ,赋体语言风格已突破了特定的创作手法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每每让人们在言语的铺排张扬中享受主宰时空排列的神圣 ,拥有世间万物的自豪。  相似文献   

5.
赋最早是作为动词及表现手法被人们使用的,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产生较之为晚,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构结全篇。  相似文献   

6.
西汉散体赋和先秦隐语在本质特征上有相似性,它们都以"状物"为表达的目的和手段,从而可确认隐语为散体赋的正源,并以此作为探讨散体赋文体形成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曹操诗歌多用直言铺陈的赋笔写成 ,然古直之中“甚有悲凉之句”,做到了情事统一、心物交融、意象相合、虚实相生 ,形成了赋中之兴的独特表现手法 ,具有外似平直内富风韵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史记·龟策列传》所载宋元王与神龟的故事,来源于先秦,用对话体和四言韵语写成,是典型的俗赋体制,是古代巫师占卜时招揽生意、诱导听众的讲诵之词。由于敦煌出土了俗赋,学术界始有"俗赋"之名。但其体制却早见于汉代,近年出土的西汉《神乌赋》即其典型。敦煌《燕子赋》,《韩朋赋》的源头不但可以追溯到西汉,而且可以在先典文献中找到一些情节单元。  相似文献   

9.
《禹贡》是最早记录我国先秦时期山川地理和经济、政治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田赋贡纳制度的一把钥匙。其中贡和赋之间的关系是认识当时田赋贡纳制度的关键。《禹贡》中的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有任土作贡的贡和九州之贡的贡的区别。任土作贡的贡是包括赋税制度和贡纳制度的财政制度的总称,九州之贡的贡仅代表贡纳制度。赋则指的是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10.
先秦两汉现实女性题材赋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根据赋家之创作主旨和表达内容,将其概括为“言志”、“抒情”和“其他”三类进行分析论述。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试图对其发展状况与嬗变轨迹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虚词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虚词及其用法;汉代以后,虚词研究有所发展;到了宋代,我国学者开始提出“实字”“虚字”这两个词类名称;清代是中国古代虚词研究的鼎盛时期,整个虚词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情"的字义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但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情”字,最先是指谓事物的真情实况,与“伪”相对。尽管上古先哲普遍重视情感研究,却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形成总括各种情绪形式的“情”的概念。直到庄子时代始有改观,后经荀子才有明确定义;但荀子当时实质上混淆了人的性与情。  相似文献   

14.
明清更替对传统的中缅宗藩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缅甸东吁王朝拒绝向清王朝臣服。直到乾隆时期,因内忧外患的加剧,才重新向清王朝入贡,其媒介就是边境地区矿丁吴尚贤的劝说。然而,1752年东吁王朝的猝死令新建立的中缅宗藩关系流产。中缅关系的发展演变,揭示了清代中前期双方国力对比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双方的对外政策和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词"知性"使用频繁,但意义模糊性较强,不易把握。我们通过分析"知性"的诸多用例总结"知性"的主要意义,并将"知性"与"理性"和"感性"进行了比较。"知性"的褒义时尚色彩将会使其成为词汇系统中的正式一员。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开始萌芽、产生的华夷文化观,历经汉唐宋明各朝代,到清朝形成了完备的“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养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意识.近代以后,这一包含制度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体制开始解体,到1895年甲午战争后作为制度层面的朝贡制度终结,而作为心理层面的以华夏为中心的华夷观念,直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才被恐洋媚外的心理所取代,在晚清统治集团和民众的心理上才彻底终结.于是清政府执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方针,在政府机构设置、政策上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影响“洋人的朝廷”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没有”是现代汉语里使用较频繁且普遍的一个词,而有关它的词性的界定也各有不同,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副词,有的词典把它看作动词。从“没有”的动词性质、副词性质、“没有”的拆分情况、“没有”存在的羡余现象、“没有”在词语修辞上的用法等四个方面可总结出“没有”是一个接缘性很强的词,并就此可看出在现代汉语词汇里确定某一部分词语的性质必须以该词所在的句子和语境为依据进行理解、确证。  相似文献   

18.
在流行语中,"神仙"出现了新的用法,出现了"神仙X"的类推形式,X可以是名词或动词。这种用法弱化了"神仙"的指称人物义,凸显了"神仙"的描述义。"神仙"扩展出丰富的描述义有自身语义基础和比况结构、偏正结构以及"很+N"类结构的句法基础,同时也受人们心理和社会文化影响。虽然名词描述义被看做是不固定的,但由于"神仙X"的用法高频,可以抽象出其丰富描述义的上位义项"好的""与众不同的"。"神仙X"的流行丰富了描述性质和程度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乐观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能引起词义的变化。 首先,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词的意义,或者说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成为人们的认识。因此,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曰:“人所坐卧曰床。”《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几坐也。”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满族统治者在皇室通过师徒传承、长辈训导及言传身教、家族内部传授等文化教育的传承方式对皇子及八旗子弟进行文史知识、绘画艺术、文字等方面的教育,传承文化,对家族子弟的幼年启蒙教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传承和培育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摇篮。满族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塑造并体现于家庭之中,皇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