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士生培养活动可被看作是一项特殊的生产活动。博士生培养模式包括博士生培养力、博士生培养方式和博士生培养关系三个维度。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发展。培育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博士生培养力,是创新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适应培养力的发展水平并体现博士生自我生成第一性的培养方式,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确立合作与指导并存的培养关系,是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前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几个问题陈文村培养博士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博士生培养支持系统,以保证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这个支持系统涉及较好的博土生生源,以博士生导师为首的指导集体,科学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当前博士生培养支持系统中所...  相似文献   

3.
博士生质量关乎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Z同学先后在中国两所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其培养经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有助于我们获取中国当前与博士生培养现状相关的细节,对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研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Z同学的观察和感悟充满张力,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学理启示是,只有注重博士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才能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法国博士生教育职业化改革以“博士生教育作为一种研究型职业经历”和“基于学术能力基础上的可迁移技能”为逻辑起点,在实践中采取注重博士生可迁移能力培养,构建博士生院的博士生职业化培训机制,加强博士生培养的计划与落实,促进博士生与企业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等具体举措来推进博士生职业化改革。这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博士生培养模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政府应加强博士生教育顶层战略规划及相应的政策引领与保障;博士生教育机构需重申博士生培养理念,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博士生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自信,提高可持续发展和可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5.
认为博士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某种脱节,造成了博士生培养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博士生培养与学科点建设及学科的科研方向存在着若即若离的现象;博士生培养以导师为单元而不是以学科为单元;培养制度的外在强制性过强,比较死板,不能及时按照博士生培养的要求进行调整等。指出博士生创新培养在本质上也是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制度的重要内容。建议要从源头上把博士生创新培养纳入博士点学科创新体系中,必须建设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博士生创新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德国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博士生资格的取得、博士生培养方式、博士学位授予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德国博士生的培养特色,认为汲取德国博士生培养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博士生培养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博士生培养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学术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以学术为本,市场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学术内涵本身及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博士生培养的学术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交叉也有分离,且二者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由于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生逻辑,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大于外生的市场逻辑。因此,为了实现并保持博士生培养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需要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在博士数量和质量上的劳动力市场校准目标。  相似文献   

8.
法国博士生教育方法特殊、历史悠久,博士生培养质量较高,特别在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性方面有其独特的方法。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法国博士生的创新性培养以期获得对提高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博士研究生立足于国内培养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虽然我国10多年来博士生教育发展很快,但要实现博士生立足国内培养的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下面结合我校培养博士生的实践谈点体会和看法。一、生源是博士生立足国内培养的基础近几年来,报考博士生的人数下降,生源不足,选择余地小,直接影响博士生的入学质量和培养质量,这是招生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士生立足于国内培养,提高培养质量,生源是基础,因此组织、扩大博士生生源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招收博士生的生源也不够充裕,从1984年到现在,博士生的招生计划数  相似文献   

10.
在博士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形势下,如何培养并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博士生创新能力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使我国博士生教育尽快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保持博士生教育本色、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制订博士生专业培养方案,是博士生教育深入发展过程中培养单位和博士点必然要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略对博士生专业培养方案的依据和要素作如下分析。一、制订博士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培养博士生要不要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有不同的意见。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认为博士生培养个性较强,因材施教尤为重要,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即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则过于划一,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二是认为目前博士生教育开展时间不长,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制订专业培养方案为时过早;三是认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是加强博士生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博士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是博士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实施博士生中期考核 ,应面向科学研究 ,考查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促使博士生尽早深入研究阶段。本文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中期考核办法 ,旨在探索完善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为实现本学科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培养博士生的基本文件,也是进行培养工作、教学管理和质量检查的主要依据。因此,科学地制订培养方案是培养博士生的基础工程,是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一项决定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博士生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博士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高品质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作为该校研究生院的使命,建立起相应的博士生质量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学术管理体系;以博士生发展为诉求,打造多方支撑体系;以质量保障为宗旨,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博士生教育与质量保障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当前我国高校的博士生培养要全方位支撑博士生学术发展,强化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监督,规范博士生管理制度与流程,坚持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宏观视角对博士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冲突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基于江苏省博士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从博士生就业期望的微观视角实证分析当前博士生培养与博士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的冲突。提出通过建构旨在调适博士生培养标准化与市场化的联合一体化博士生培养模式,有效连接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调适二者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认识和满足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四个基本保障。指出了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五个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教育作为学历教育中最顶端的层次,其培养的质量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博士生培养质量是通过终端的统计指标来体现的,而影响这些指标高低的关键因素贯穿在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之中,只有回溯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才能发现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实践逻辑。通过对10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质性访谈,‘再现了高质量博士生的培养全过程,所在学科领域的成熟程度、个人教育背景与研究方向的契合度、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匹配度三个因素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正视起点、注重过程、因材施教”的培养路径是高质量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循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8.
在遵从北欧国家“福利社会”模式下,挪威采取了引进新博士学位、建立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制度、推动北欧区域合作、实现培养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创建博士生院、实施博士生培养经费激励政策以及先进水平项目等博士生教育改革措施,实现了博士生培养制度标准化、确立了博士生教育的资源战略地位、博士学位完成率提高、攻读博士学位时间缩短、博士留学生人数增长、博士生教育质量获得认可等改革成效。挪威博士生教育改革仍在继续,出现了关注博士生教育在传统优势行业学术研究影响力的提升、博士生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推进博士生教育数据一体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9.
发挥集体指导优势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对博士生进行指导,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作者结合博士生培养的实践,深入分析了导师个人指导博士生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论述了成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的必要性,阐明了博士生指导小组的组织形式、相应职责,总结了实际效果。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规范,同时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机械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高校机械学科博士生培养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博士生培养机制、博士生指导教师和不同类型博士生的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