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让所有的学生看最好的电影""我们没有办法把学生带到全世界,但是电影课可以把全世界带给学生",这是电影课创始人雷祯孝教授给我最有感触的两句话。英语电影课是把原版的英语电影片段作为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素材,运用"赏、析、模、演、配、编"六步教学步骤,促进学生语言、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我校  相似文献   

2.
正我说课的内容是《寓言故事》读书随笔化习作课。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模式、说设计、说得失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说教材读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把读书教学纳入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之中,开设"快乐晨读30分""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和"读书交流课",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每天都能沉浸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本节课我通过寓言故事,使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或续写出具有一定意义的寓言故事。  相似文献   

3.
高师《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怎样由纯理论讲授向实践转化,实现学生参与、多元互动,让理论转化为学生信仰并指导自身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一直是教育者们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引入实践课程,开展四项专题活动"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撰写小论文活动"和"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性,让理论知识"进心、进脑",使学生学习《伦理学》课,真正达到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电影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综合艺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1980年,人才学家雷祯孝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编映电影课程"的建议,并开始搜集、反复遴选人类迄今生产的20多万部电影中的上品,提出"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让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1989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全国政协会  相似文献   

5.
我校于2001年参加《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课题组,同年被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予“电影课实验学校”,从而拉开了我校开设电影课的序幕。一、把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来开设要用活动电影来教育学生,要让电影这种教学手段走进课堂,要使电影课作为一种课程在中小学校里开设起来,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它与学校课程计划之间的结合点。1.通过学、研、析、找“四程序”,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决定》,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办法》,分析当…  相似文献   

6.
教育书坊     
《广西教育》2012,(40):68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既强调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教育的终极目的。其"教学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新教育"等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927年,他在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我们的信条》《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等文章在农村教育问题的探讨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场所"研究视角,对H大学现象级公选课《深度中国》课堂予以追踪,并辅之以对十三位任课教师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深度中国》作为一门公选性质的"特色思政课",其成功在于继承了传统思政课价值学习、意义学习和整体学习的课程定位,并依据现有主客体条件对教学的非实体因素进行了有效重构,营造了一个在传播核心价值、抒发家国情怀的同时,师生又可以在其中确认自我、传递知识和寄托人生的"教学场所"。《深度中国》课堂是发散着多重引力的"关系场""知识场"和"心理场",体现了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2015年1月16日,我国电影课、人才学创始人雷祯孝教授回到母校四川省宣汉县南坝镇一完小,开启了他在四川东部农村电影课实验学校的"问诊"第一步。在随机听取了母校的几堂电影课"示范课"和实地考察后,雷祯孝高度肯定了母校电影课研究"整部好片周周看、学科电影课对课、交响课程新时代"的"三步曲"模  相似文献   

9.
从课文内容看,只有充分了解了"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这三个问题,才能算得上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具备了全面彻底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们在思维方面有所训练和启示;对他人称呼语的使用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
刘二峰 《文教资料》2014,(3):44-45,57
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电影课导看纪实。电影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1.
曾经跟一些校长、主任探讨过"为什么要推门听课",他们说:"为了摸清情况,看教师上课水平到底怎么样、""跟踪了解他的平时课堂,因为他班的成绩不好。""为了警告他,不认真备课我就来听他的课,让他不得不认真准备。"……然而,推门听课有效吗?老师们持什么态度呢?笔者在几个熟悉的教师论坛里发出帖子让大家讨论,舆论几乎成一边倒的态势:"推门听课是对教师的极大不尊重。""干扰学生,影响课堂。""主要是不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春季使用的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教材第一单元第十课"珍爱生命",分为"探寻生命"和"生命只有一次"两个框题,以"多样""独特""可贵""呵护"作为诠释生命价值的主题词,对生命教育作出深刻解读和详尽诠释。2016年热播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人文范本。导演陆川以"统治"着雪域高原的雪豹、栖息在四川竹林的大熊猫、攀缘于神农架的金丝猴这三个野生动物家庭为主要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3.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等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线串珠,成为第56号教室故事的番外篇。我想,该书的写作一定让雷夫过了一把"莎士比亚"瘾。因为从实质内容看,它几乎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理论主张。著作有:《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国教育改造》等。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由来一次听邓桐先生教授《黄郦》,深受启发。邓桐先问:"你们知道我今天要上什么课?"学生回答:"《黄鹂》。""既然知道了,你们肯定看了吧?"学生回答:"看了。""既然看了,请你们把课本合上回答我几个问题好不好?"邓先生接着问:"书下注释说了什么?作者是谁?看了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一堂赏析课就这样悄悄展开。一堂课下来,授课者轻松,学习者很受益,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课标》(2011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崔峦老师也曾在2012年第9期的《小学语文》第13页,语重心长地谈了课标修订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谈到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时,崔峦老师说应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曾在《认识国文教学》中说:"阅读和写作两项是生活上必要的智能;……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支持儿童研究行动100条》相关理念的支撑下,"儿童"与"研究"成为重新解读课程的关键视角,成为重新设计力学课程的重要路径,常态课程与"大小课""长短课""快乐童年+1"课程以及"小米粒"课程等各美其美,报告厅课程、博物馆课程、图书馆课程、彩虹豆艺术课程、儿童电影课程、大剧院课程等应运而生。同时,一起开发课程、一起研究课程、一起设计面向未来的课程,成为我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聚焦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标准,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稿)》[1](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2](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描述作了文本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课标实验稿》与《课标2011年版》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整体上没有改变;其次,《课标2011年版》的内容描述有充实与完善,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有进步、有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并且其关注"学"的这一教育观点更加鲜明。可以认为,从《课标实验稿》至《课标2011年版》,基础教育中的日语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已经完成了由以往单纯重"教"到更加关注"学"这一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孙艳生 《教育》2012,(1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传统的品德教学过分注重思想内容的灌输,人为割裂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表现在教学中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