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断 一、巧用提问,快速切入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哪些事情让人们最意想不到?可以勾勾划划,也可以简单地写写感受。 感悟:课后问题往往是我们学习课文的切人点。教师抓住课后问题的第二题,用倒叙法切入课文学习。用问题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刨根问底,顺着文本的情感线索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去达成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虽篇幅较长,但结构清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老人生前喂鸥、唤鸥、谈鸥等场景,表现了老人和海鸥像亲人一样的情感;第二部分通过老人去世后海鸥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表现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每每读及,都会为之深深感动。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走进了课文情感的凿界.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只是学生“心路历程”中的“副产品”,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丢了西瓜拎了芝麻。为此,本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经历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老人与海鸥》。描写了老人生前喂食海鸥、死后海鸥"瞻仰"老人遗像,"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等动人情景。这些悲壮画面,表现了老人和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那份无私的爱,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孩子们在阅读中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相似文献   

6.
正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我断定学生读完课文能准确地说出文本的主  相似文献   

7.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语言以及描写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在进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成为给学生提供"真实"情感体验场所,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感受用心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要在课堂学习中呼唤真挚的情感、真实的语言、真切地感悟,还学生一个本真的语文课堂。一、真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本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真实情感,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深入课文内部,对内容进行分析,掌握课文的重点。例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意境,感悟课文主旨。我们可以从形象展示、发散思维、巧设悬念、故事吸引、触类旁通、抓住重点、故留空白等方面激发学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 <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每每读及,都会为之深深感动.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走进了课文情感的世界,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只是学生"心路历程"中的"副产品",那么,这样的课堂无异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为此,本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经历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结合点,教师该如何针对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反复朗读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朗读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而稳定的阅读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正如高林生老师所说的:"阅读课还是以读为主旋律,这是没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关注语言鉴赏 第一处:一个“与”。引导学生审题,与《老人的海鸥》作比较,扣“与”字推想课文应写什么。通过初读印证推想:课文既写了“老人对海鸥”,又写了“海鸥对老人”。题为文之眼,在寻常的题目上着力,抓住一个“与”字,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细读课文我发现文中共六处用了省略号,作用有所不同,但无一不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第一处省略号出现在第四自然段:"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相似文献   

15.
刘澜蛟 《教育文汇》2014,(13):30-31
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  相似文献   

16.
<正>朗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抓住关键词,增强语感朗读教学应把握好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这一句抓住"要""再"的重读,来感悟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从课文整体感悟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要从大处着眼,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当学生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初步读通以后,如果是写人的文章,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几遍课文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是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写景的文章,我会这样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感觉如何?"等。  相似文献   

18.
张其庆、刘雯二位老师《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的设计虽教学过程、方法有别,但都致力于达成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得意)和揣摩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老人言行以及海鸥的动作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得言)这两个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理意趣,即  相似文献   

19.
正一切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坚守"儿童立场"。但当我们真正以"儿童立场"来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却发现在这方面有着诸多缺失。那么,教师该如何走进儿童的心灵,站在儿童的立场展开语文教学呢?本人以《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备课过程中关注学生,落实语用教学的。《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首篇课文。通过单元导语,我们知道本组课文主要展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这篇课文结构清楚,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