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演"这种形式,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中来.无论他们的舞姿是否优美,动作是否合拍,都是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演"的机会,就会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完全采用"一唱一随"的形式,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唱歌方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音乐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情"和"美"融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把"指挥"这一活动形式运用到音乐鉴赏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改变音乐鉴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过程中,"演"这种形式,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中来。无论他们的舞姿是否优美,动作是否合拍,都是他们对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演"的机会,就会让学生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一、让"歌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歌表演是在歌曲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表达歌词的内容,揭示音乐的形象,是最简单的音乐和舞蹈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唱表现形式。学生演唱的许多歌曲的歌词内容都有一定的可表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了教学的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但如何创造出符合音乐课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高效、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模式呢?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从生理到心理动起来,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课堂组织到任务安排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动"起来,真正的主体参与,真正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和目标要求,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中我们采用阶段性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从想象到喜欢到热爱,最终达到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在音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惟有自身的参与和亲身的经历才能使幼儿真正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为此,我尝试开展了体验式的音乐教学活动。现以"快乐厨房"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一、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相结合——参与"买菜"中学歌曲1.直接体验,为学歌曲做铺垫。直接体验是幼儿直接  相似文献   

8.
比起语文、数学等基础型知识学科,小学音乐具有灵活性、活泼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时,留给教师的创造性空间更为广阔,教师可以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此教师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多一些"小创意",少一些"思维的禁锢",本文就"小创意"使小学音乐课堂充满生机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杨英英 《广西教育》2014,(41):118-119
正音乐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据《音乐周报》的一项调查显示:100%参与调查的中学生喜欢音乐,但80%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课堂情境无趣味,课堂内容枯燥,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品味不到音乐的美,学生自然不愿意上音乐课。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音乐教学必须注重"趣"和"情",才能吸引学生,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一、音乐教学中的"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标中关于音乐基本素养的概括为"双基加四个能力"。双基,也就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个能力是指音乐听觉、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遵循新课标,本着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目的,本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由于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因此,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还应该延伸到对于音乐作曲、演唱、演奏、指挥中所表现出的乐曲的风格、特色、特点,能否辨别出等.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条件,具有较强的乐感,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技术课程,也是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重要课程。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视唱和练耳两大方面的多声思维模式训练,采用多声部视唱、多声部听觉训练、自弹自唱以及三部立体式训练即"视唱+击基本拍+击指定节奏"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多声部横向与纵向线条的感受、把握能力,并发展其相互协调、配合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建立和运用多声部音乐思维模式,强化其视唱、听辨和分析能力,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为将来从事音乐表演专业以及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感受与鉴赏(即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者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培养人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全静 《考试周刊》2014,(90):174-174
<正>音乐欣赏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必须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包括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等。因此,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渗透文化的过程。正如国际教育学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指出的:"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懂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用文化升华音乐。  相似文献   

15.
【正】老师应关注孩子通过音乐活动在人格完善、智慧成熟和幸福能力方面的提升,让音乐成为提升他们生活与生命质量的路径之一。从事了这么多年的音乐教育研究,也常到幼儿园观摩音乐教学,在我看来,幼儿园日常音乐教育必须在遵循孩子发展、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让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简言之,就是"通过音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音乐听觉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元素,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也是音乐学科里的一门基础课程。提高音乐听觉能力的方法很多,而合唱凭借其协调、统一等特点独具一定的优势。本文从外在音乐听觉和内在音乐听觉两方面展开阐述和研究,旨在更好地实践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音乐听觉能力。一、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准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音乐听觉指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印象的能力,包括外在听力和内在听力。古人云:"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说的就是听的关键作用。我们也可将音乐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认识能力弱,生活中的事物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由于音乐具有模糊性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音乐课堂活动更丰富多彩活泼有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谈谈情境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寓教于乐,让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欣赏优美动听的旋律,使其动作的协调性,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在乐曲的节奏感上有创新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冯虹 《快乐阅读》2011,(21):151-154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音乐新课程教育观,注重学生亲身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以达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乐趣,表达个人情智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各方面功效。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老师的信任、尊重、帮助和赏识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各方面的音乐能力和个性,着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步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聆听,艺术性地感受音乐,并能在欣赏中超越自我,在欣赏中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除需要有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力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