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人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城市打工。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无法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能留在家乡。这些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都有哪些欢乐和忧愁呢?  相似文献   

2.
王晓羽 《成才之路》2014,(32):38-38
正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家住农村,在城市内的学校寄宿。他们中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或者在外地就职,无暇顾及孩子,只能给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另一部分孩子的父母虽然在当地务农,但是想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把孩子从小学就送到寄宿学校。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带孩子一方为了生活方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几类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义务全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他们能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大量农民工子弟涌入城市学校,他们和城市孩子虽同坐一个教室,但这群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却与城市孩子格格不入。他们被城市人呼作"外地孩子",孤独寂寞,行为习惯差,不拘小节,缺乏自信,责任感不强,有时还"倔头倔脑",如何让这群孩子早日融入城市学校,实现"外地孩子"和"新市民"的角色转换,有效的系列班队活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系列班队活动之一:"你是我的好朋友"飞是我教四年级时的一个"外地孩子",父母离异,妈妈去了他乡,他跟着爸爸生活。爸爸从事运输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城市和农村两极分化的问题,很多农村人由于土地获利太少,丢下孩子去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赚钱养家,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很多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特别是对数学这门学科学得很吃力,探讨激发他们兴趣的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点学校就读时,武汉有7对父母反其道而行,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让孩子们在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一个山村的废弃小学内学习生活,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  相似文献   

6.
《湖南教育》2009,(5):52-54
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要员提出,众多的外业人口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孩子在城市上学长大,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城市人。可当这些孩子要上高中时,高考户籍资格的限制又会逼着他们离开城市。不少非城市户籍家长、学生经历着这样的不可承受这痛。  相似文献   

7.
人们总是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像培育花朵一样来养育孩子,但却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生活里缺少阳光、雨露,伴随他们的只有孤独与寂寞,他们就是“留守儿童”。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这样一群远离城市,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似乎与自己不相干,但是当我们真正把目光投向他们的时候,谁又能真的置身事外?现在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按照年龄划分大多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和初中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于孩子,家长总是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生活环境。大多数家长宁可自己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然而我们却发现,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在行动和认知上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这是为什么呢?瑞士著名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根源,是来自幼儿期的感觉及运动发展。”“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成功与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工作之余,我总喜欢收看电视节目,其中《变形计》是我最钟爱的电视节目之一。看着《变形计》里城市和农村同龄孩子对待生活天壤之别的态度,我的内心会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城市孩子变成了这样?农村孩子生活条件那么艰苦,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那样积极、乐观、宽容、感恩……而我们城市孩子有这么优越的生活条件,却自私、无情、冷酷、暴躁……现在城市的孩子到底缺少什么?对于城市的家庭,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寄托,是父母和长辈心里最疼爱的宝贝,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全部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幸福家庭可能很少会想到,在这个城市的边缘还有一些和我们不一样的特殊家庭。他们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困难程度让我们难以想象,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可能没有足够生活费去吃饭,他们可能天生或后天残疾让他们难以面对我们。这些家庭中的父母们是如何面对自己的特殊孩子?社会又是如何来看待这些特殊孩子?这些特殊的孩子又是在如何追逐梦想的?由众多巨星倾情出演的公益电影《有一天》于近期上映,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相似文献   

12.
向往乡村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说城市里好,我却相反,觉得生活在乡村更好。我羡慕生活在乡村里的那些孩子,因为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他们可以和青山绿水作伴,可以在竹林里来往穿梭,他们可以听着清晨鸟儿的叫声去上学;他们可以与山间勤劳质朴的人们朝夕相处。  相似文献   

13.
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小萍  龙军  刘敏岚 《教育探索》2006,(10):109-111
民工子女作为城市中一个典型经济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在自卑心理、人际交往、反社会人格等方面都比城市孩子的问题严重。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为民工子女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使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打工潮的涌起,使得大批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去外淘金。这样一来,农村留下了很多留守学生,他们或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养在亲朋好友家。父母在改变家庭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孩子的生活水平,但长期这种寄养方式使得留守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留守学生的工作是农村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正农民工子女应该说是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知识情感、认知局限与心理特质和城市孩子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孩子渴望维护尊严而尊严时常被冒犯,内心变得敏感而脆弱;渴望开阔眼界而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而容易误入歧途;渴望过富足的生活,渴望像城市孩子一样拥有漂亮品牌服饰和时尚的通讯工具而家庭经济拮据,变得自卑;渴望自立自强而又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相似文献   

16.
钟乐江 《中国德育》2013,(21):59-59
“远离城市的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就是我们想给孩子们提供的生活。”据《楚天金报》报道,有的家长将孩子从城市带到农村,家长自己则当起老师教育孩子,过着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随迁子女,一个"特殊"的城市生活群体,身在城市,心在乡村。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随父辈被动迁徙到城市,成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受教育群体。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境遇,牵动着城市的心脏。虽然流入地城市努力张开怀抱接纳这些孩子,但与逐年增长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以流入地为主,多举措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让他们早日全面享受同城待遇,成为地方两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外来务工人员是个特殊群体,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因为他们已经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关注他们的孩子,就是关注他们,关注祖国和教育的未来。用爱护航,将爱的阳光洒遍每个角落,用爱去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用爱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让农民工的孩子在人生的舞台上飒爽英姿,绽放出自己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提高收入,许多农民工选择走向城市,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劳动力。然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产生了子女教育问题,这个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本文主要分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随着农民工工作的不断稳定以及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他们将孩子带入城市一起生活,以便更加方便地照顾子女以及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这已  相似文献   

20.
对新市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老师思考,作为初中音乐老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在解决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的发展,让他们和城市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