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本身就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次是努力创造”(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相似文献   

2.
张巍华 《辽宁教育》2008,(12):44-4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是当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3.
课程内容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转变、结构改革、内容改革、课程实施、评价改革、课程管理 )之一 .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显著特点是要求数学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体验数学活动”.数学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  相似文献   

4.
对现实数学教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实数学教育的评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应用数学系孙晓天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主题。为了找到理想、可行的发展途径,人们一直在传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际之间进行思考、抉择和尝试。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如何能使学生学到...  相似文献   

5.
承担着基础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重任的高等师范教育并未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繁杂、课程内容空洞、教学方式单一、教育实践薄弱、课程评价缺失等现实问题。为此,高等师范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生本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悟;建设师资队伍,加强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交流;变革课程评价方式,关注过程评价和评价的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由此提出将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与公共类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技能类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三方面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主张传承中国文化和倡导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文化适宜性应该成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在课程诸要素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对这两个要素文化适宜性的诠释和构建,可为课程文化适宜性提供原理性支撑。文化适宜性课程目标的特征是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文化认同。传承多元文化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跨文化能力和发展批判意识是文化适宜性课程的具体目标。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特征是多元与一元相宜、本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容纳教学场域中文化与文化间的和谐、包含对于全球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平等和差异中获得肯定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寄语:评价是课程的重要一环,也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所有方方面面,包括学生、教师、学校、行政部门、家长、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诉求,评价必须在不同诉求的张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在改革与继承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评价改革的尝试,其中不少是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教育理想和发展方向的创新性成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7,(9):84-87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它包括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内容空心化、课程设置失序化、课程实施方式简单化等,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从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的进程和速度,因此,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再造:要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归,重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德育课程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建构梯级递进的科学德育课程;激活、整合德育资源,建构校本德育课程,让课程内容"实心化";活化课程实施方式,重践履,让德育课程体系回归生活,向主体性"复位"。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职学生的数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数学文化缺乏认识,数学史知识贫乏,数学美鉴赏水平有限,数学语言转化能力差,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薄弱。要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应从科学素质教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更新高职数学教育理念;开设高职数学文化课程,改革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内容,深化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制订《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高中数学课程应当具有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应正确处理打好基础与力求创新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返璞归真并注意适度的形式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分为数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标准》对各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课程应当着重于数学的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3个板块;课程要反映信息时代对数学教育的推动;算法应进入中学;将矩阵正式列入中学课程;以向量法为主处理立体几何教学;集合只作为语言使用;数列可以看作是函数的特例;应重新认识不等式;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微积分教学的关键是定位准确;数据处理应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核,避免把数据处理变成“算术”计算;中学的概率统计教学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确定性和随机性数学思维方法的本质区别;高中阶段学习方程会遇到简单的无理方程、三角方程、指数方程,但不展开.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数学教育的实践性作为重要的改革理念,要求数学教学内容应当与现实密切联系.初中苏科版新教材就是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使得数学生活化,便于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需途径,其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一、教学民主倡导实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要抛弃"我在给学生上  相似文献   

13.
共生教育之课程观倡导促成多种内容类型的互补与并重,进而实现共生理想;共生教育之环境观认为,生命化教育环境的构建是应有之义,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精神世界的美好;共生教育之评价观坚持评价目的在于推进个人主动式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立足共生教育"三观"的课堂教学构建,课程内容应注重统一生命成长的文本规定性与生成性,环境建设彰显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关怀,评价体系引领与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而数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也应将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首要因素,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生命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获取珍惜生命、善待人生、积极进取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职数学课程明显存在课程内容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对课程的要求,课程模式单一,教材编写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联系不强,文化功能被忽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职教育过程中数学教育作用的发挥。笔者根据中职校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改革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其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对中职数学课程改革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体现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整体性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课程理念下基于HPM视角的计算教学,注重让算理具有丰富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经历算法的形成过程,实现“再创造”,让数学文化充满课堂。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的实施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标准)、现实的课程(教材)、资源的课程(设备)、实施的课程(教师)和接受的课程(学生)。前三种属于显性课程,后两者是隐性课程。本文仅从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讨论隐性课程的开发。一、教师课程的开发教师的课程是连接理想的课程与学生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每个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独特的教学风格,个性化的教学语言,良好的数学教学思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生成型教学过程,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让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等都构成了教师课程的重要内容。1.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数学观上,揭示了数学是一种"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文化";在课程观上,凸显"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丰富意义;在课程内容观上,进一步厘清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内涵、选择和组织;在教学观上,揭示了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评价观上,突出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发展、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强调运用的合理性和实效性,致力于数学教与学方式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青岛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涵的文化.在编写教科书时,把数学文化定位于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知道数学与人类文化息息相关;学习数学家的精神,为创造人类文明发愤学习;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体会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该套教科书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结合课程知识向学生展现中国古代数学及其理念、思想、方法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熏陶.  相似文献   

20.
“回族民间文学”是宁夏最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将其引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不仅有益于学生了解回族的形成发展、风俗习惯和精神文化生活,形象感知回族文化的内涵;也有益于丰富中学语文课程内容,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尝试构建“回族民间文学”校本课程的大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