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 《现代语文》2014,(3):154-155
“生态”有三重内涵:一是每一个生命(生物)个体的样态;二是生命(生物)体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三是生命(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圆融互摄”、“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演变。语文与之对应的也有三重意蕴:一是“语文是每一个人的语文”;二是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在人与人的语言学习、对话、交流、表达、阅读、鉴赏等实践活动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三是语文课程的建设永远与时代、社会、自然、人生等环境密不可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是有了关于“生态语文”的提出与概括:学校教育中的生态语文是在语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生命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与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渗透是独树一帜的。因为语文是生命之春风,是文化之春雨,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人之春风,是人之春雨,是极富人文内涵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选的每一篇课文都在微妙中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并且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实践中的语文情感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断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熔融在学生的骨子里。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换自己的角色,将学生放在首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语文教育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性情,让学生变得更富情趣,对生活有更好的感知能力,也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悯、宽容和善待自然。语文教学需要走进学生的内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人的自然的学习天性,发挥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做回自己,让每一个自我都得以彰显,让课堂充满"我"的声音。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揭示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发掘每一个个体内在生命的美好的情思,从而给学生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而所有的这些,我们只需要还原一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条长河,奔腾不息,每一个波澜都是生命的跃动,每一朵浪花都是生命的欢歌。新课程给予了语文人自由的翅膀,也给了生命个性飞扬的天空。刻板的模式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只是一潭死水,万紫千红才能使春色满园。语文教学呼唤个性的凸显。提倡个性化语文教学不仅是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也是老师体现自身价值的有益尝试,使师生在教与学中彰显出各自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改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其人文性和情感性,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每一节课堂都应该是学生们的一个生命历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无尽的潜力有待于挖掘,作为教师,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显示他们的潜能,那么,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荡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一个真实合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不是完整的。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  相似文献   

9.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了水,各种生命进行体都不能得以存在。在自然世界里,水影响着各个有机体,而在人类社会里水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0.
活动与生命课堂之链接语文教学秉承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人的教育之终极目的,即语文要给学生的更多的是一点生活的情趣、一个心灵居所、一种健全的人格。一言以蔽之,要实现生命的成长。而教生命自然需有生命力地教。  相似文献   

11.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贯穿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一种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珍惜之情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青年》上刊文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人性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人文学科的视觉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特别是艺术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中承担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蓝本。笔者认为要在语文环境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就应该搭建语文舞台,立足于课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改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其人文性和情感性,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每一节课堂都应该是学生们的一个生命历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无尽的潜力有待于挖掘,作为教师,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显示他们的潜能,那么,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荡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动。"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平台,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解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活力。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那么,  相似文献   

16.
文本是文化的载体,是语文教学实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奠基的载体。这个特定的教学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师——这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特定的视野。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语文教师自然是引领这些“苇草”翱游语文知识海洋的高手。因此,语文教师理应契合学生语言和精神学习的需求,开掘乃至创造文本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正确判断,切实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让语文走进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每一种表情都令人动容每一个瞬间都感天泣地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整个中国为之伤恸。汶川大地震,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影响数亿人的灾难,造成了几万人遇难。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  相似文献   

19.
智慧     
智慧并不是哪一个人生命之树上的特产,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甜美的果实,就如阳光不会只偏爱哪一朵鲜花,而是每一片绿叶都能沐浴到她的光泽。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就如一条通往城市公园或风光无限的奇峰幽谷的道路,通过她每个人都能在充满希望和期待的人生岁月里,享受到生活的温馨和温馨的生活。智慧如水,她能渗透到我们所处理的每一件事物之中,就如自然之水无处不在一样,她不但荡漾在浩淼无边的大海里,奔腾在蜿蜒曲折的江河中,她更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微小细胞之中。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常识,不是聪明,也不是经验,…  相似文献   

20.
智慧并不是某一个人生命之树上的特产,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甜美果实,就如阳光不会偏爱某一朵鲜花,而是让每一片绿叶都能够享受到她的照耀。智慧是通往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犹如一条通往奇峰幽谷的小径。通过她,每个人都能在充满希望的人生岁月里,享受到温馨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温馨。智慧如水,她能够渗透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就如自然之水无处不在一样,她不但荡漾在浩瀚无边的大海里,奔腾在蜿蜒曲折的江河中,更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微笑的细胞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