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红 《广西教育》2012,(37):83-83
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导入、成功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要重视结课的艺术。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结课的艺术呢?一、"省略号"型结课——余味犹浓数学课可以结束,但孩子们的学习不应结束,课堂是有限的,但孩子们的学习是无限的。省略号式结课方法,就是要通  相似文献   

2.
于晓梅 《广西教育》2013,(17):61-6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新课的导入、教学、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课却很少讲究,经常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通过布置作业、预习等简单的形式来结束教学。这样的结课方式缺少新鲜感,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更不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结课是一堂课的结束,结课和课堂导入同样重要。而在现实教学当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并不重视结课阶段的教学,教学效率极为低下。一、概括总结式结课概括总结式结课,顾名思义就是对整堂课的教学进行总体性的概括和总结,进而让学生明晰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结课。例如,在执教《光的反射》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进行结课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反射,下面请大家在纸上画出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理科教学不仅要精心"导入"新课,其课堂结尾的小结,俗称"结课"也应讲究艺术,以起到强调重点、归纳总结并为下一环节教学铺路搭桥.一、总结回味式"结课"总结回味式结课,即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准确简练的语言,以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用于总结的语言不是对所讲述的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有所创新.如在"楞次定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结课”的七种形式一、“板书式”结课,即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重点,有序的板书进行课堂总结。二、“目标点评式”结课,即在课始宣布或出示课时目标,课尾针对学生学习完成情况,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总结。三、“拓展延伸式”结课,即通过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一堂好的课要善始善终。然而许多教师都忽略了课堂结课的重要性,甚至在教学设计中省略了结尾的设计。课堂教学的结课虽然是一堂课的收尾,但同样需要精心设计。好的结课可以起到综合概括、巩固强化、提纲挈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或者为下节课作铺垫等作用。根据课堂结课的作用、任务以及特点可以将结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顿姗姗 《考试周刊》2012,(94):124-125
结课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也叫断课。它虽占课堂教学的比例不大,却是不容忽视的。高明的教师都特别讲究恰到好处的结课艺术。结课艺术流淌着教师设计的智慧,学生交流的性灵.师生互动交流共享的快乐。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最佳状态下结束本节历史学习的一个主要环节。灵活多样的历史结课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手段,良好的课堂结尾必须圆满有力.使课堂内容得以概括和融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自主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豁然开朗。犹如游人在悠游览胜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使人重温游迹,倍感亲切.颇有余音绕梁之妙。把握好历史课这一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落幕”,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课的结课艺术。  相似文献   

8.
说课新思考     
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这也正是同样一节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笔者从说课过程中的五要素(教材、学生、目标、流程、设计)出发,并结合相关说课稿进行阐述——如何说"透"教材,说"准"学生,说"清"目标,说"明"流程,说"亮"设计等,相信对于如何去构思说课稿、如何展示说课的艺术魅力会有所帮助。一、说"透"教材根是万物之源,说课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住教学之根——教材,说清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并  相似文献   

9.
<正>前不久,笔者参加了省教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浸润数学课堂的研究"及苏州市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并开设了一节"数系的扩充"的公开课.在准备这节课时,笔者反复思考,在这节课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并进行了多次研磨,教学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介绍如下,并针对主要环节的设计谈谈笔者的思考,供同行参考.一、课例展示1.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说明这是我设计的一节与指令性写作有关的作文课,即给学生作文题"冬日的阳光",引导学生完成"审题——找材料——选材料——构思——写作——修改"这六个阶段的作文实践。当然,在本节课中我们只能完成这六个环节中的前两个,此过程我与学生一起体验、思考和小结。我的作文教学观念体现在本节课的设计中。1.写作课堂的设计起点来自学生的写作现状。阅读课的起点来自学生对文本的原初理解,写作课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我们调研了各类课程66节,其中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有34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32节课。结果表明:两种教学手段在导课形式、教师讲授情况、学生听课情况和结课方式上各有特点。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结课既是既往教学过程和未来教学过程的联结点,同时还应当为下一教学过程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笔者在语文课堂的结课上,常用以下方法。1.归纳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结合课文,对所学内容作一概括总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和牢固的把握,增强教学的效果。如《变色龙》一课的结课可这样设计:先用折线板书,简洁地表示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5次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归纳出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及本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有幸到重庆参加了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十二节获历届全国小学语文竞赛一等奖的课.这些课,教学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尤其是王玲湘老师的课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一章一节,还是一课,其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着重渲染某一个环节而忽视了其他环节。人们常用元代散曲家元吉关于文章结构技法的比喻来形容课堂教学的艺术创造过程,那就是“风头”“猪肚”“豹尾”。事实上好的课堂结构不仅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精辟清晰的讲解、丰满充实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应该有发人深省、余味无穷的结课环节。但在结课时学生往往觉得疲乏,警觉性较低,这时最需要来自外界的刺激.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这一结束环节,精心设计,使之成为精彩之笔。以下,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课环节谈一些自己的心得。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意识"和"媒介意识"是中学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问题引领式"学案教学的教学范式。为了说明清楚这个问题,我以自己亲历的一节《免疫》公开课为例进行阐述。一、"问题引领式"学案教学的流程流程一:呈现教学目标课始,我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让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心中有数了。流程二:问题引领导学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导入本节课:我们周围全是  相似文献   

16.
刘老师的这节课在哈尔滨市"动力区第十届说、讲、评课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节课从设计、准备到课堂教学,无不反映着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现将此课呈现出来,希望会对广大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我参加了江苏省南京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工作,两天共听了以“图像加工”和“动画制作”为课题的16节课。这16节课(见下表),相似或相同的有课题、加工工具、教学重点,不同的有情境导入、学习任务、教学素材等。我在听课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从教师备课到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理念……现将听课过程中的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研究“所见略同”之原理,分析“标新立异”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听完一节优质课或公开课,感觉很精彩,可用到自己的课堂上,要么如邯郸学步,要么若东施效颦,总有一种貌合神离之感。情况好一些的,只能上好所听的这节课,上其他课"依然故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学到的仅仅是别人的教学之术,而没有学到"术"背后的"理"与"道"。也就是只注重学习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过程、方法、手段,而忽视了对教育理论、理念、规律的研究与把握。在这里,"术"主要指教学技艺、教学技术和教学策略等。"理"主要指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玩、理、探、用、结"教学方法对初中物理教科版"内能和热量"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以实验贯穿本节课教学,让学生在"玩"中有快乐,"玩"中有发现,"玩"中有感悟,"玩"中有收获,力图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单元复习课是在完成一章书的学习以后而进行整章知识链接和能力提升的课堂常规课之一.本文以一节"概率初步"复习课的两重改进教学设计为例,阐述通过激活学生复习热情,合理设计教学流程,用问题串联结知识点来提高单元复习课的效率,达到复习课堂高效、学生学习快乐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