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振雷 《考试周刊》2012,(60):126-127
物理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的重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作者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此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扩展,并积极培养其学习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发现能力与思考能力。在初中科学教学当中,要积极采用问题化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一些一般性质的科学现象,在问题意识之上建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被思考"现象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较为普遍,"被思考"的学生只能跟着课堂教学"随波逐流",教师需深刻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和避免这一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问题,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良性发展,促进每一名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步得到提高。文章对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被思考"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切实改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全体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要素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因素,其中包括观察、假说、实验、理论等。以“原子结构发现史”为例,原子结构的确立历经理论探讨、实验探究、模型确立三个阶段,体现了观察是建构与检验假说的基础;假说是解释、预测现象以及指导实验的依据;实验是获取现象以及检验假说的手段。教师应当返还属于学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关注学生的“错念”,培养学生提出假说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推理是数学三大基本思维方式之一,是"科学发现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数学思考"这一过程性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有条有理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积累思  相似文献   

6.
<正>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英语老师从自身做起。一、做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要让学生们感觉到你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以此来感染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我们都看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吧。这本书中写道:"雷夫和他的孩子们生活在第56号教室,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纵观历史的长河可以发现,每一个国家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而小学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入学伊始就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有助其长远的发展。其中,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数学这一学科优势,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思考。本文就是基于这一思考而进行的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郭秀兰 《孩子天地》2016,(5):150-151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优生相对集中,造成了生源的不平衡,一些学校学习优生比例很小,中差生占了大部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思考,要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者通过实施新课标以来的教学实践,认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教学的对象,教师应该做到以下"转变"。  相似文献   

9.
方东 《考试周刊》2010,(16):171-171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着物理学家探索知识的坎坷经历、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又显示出物理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式。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就能发现、领悟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欧健生 《湖南教育》2009,(10):51-52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现象的科学,物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声现象、热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惯性现象、磁现象、电现象、电磁感应现象等,因此物理现象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到底该如何把复杂而深奥的物理现象的有关知识、原理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发现物理规律并用这些规律去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是笔者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数学思考""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单元教研——基于科学教材大单元呈现方式的思考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自从实行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师和教研员为之努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且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产生了一批名师。但有一现象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参加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中看到的都是"单课教研"模式,很少有地方尝试"单元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素材、加强实践操作、搭建交流平台、实施激励性评价五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科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原则,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是学生积累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学生更高效地积累知识、掌握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是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初中化学知识面广、较浅显,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以对比思维为切入点,展开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概念的对比与延伸,从而深化理解知识,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时维锐 《天津教育》2021,(2):183-184
国家在小学阶段设置科学课的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动手操作、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合作、亲历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目前科学课教学却出现教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会学的现象。如何把科学课上出"科学味"、更具实效性,是目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了很多"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教学。  相似文献   

16.
刘小亚 《科学课》2009,(4):42-43
一、发现问题 好奇心总使孩子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只有在创新、求活的发展变化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只有在每一堂课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培养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它研究自然界的现象与变化规律。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思维,意识发展的最好时机,如何利用科学课程的特点,培养孩子们科学探究的意识,是科学教育过程中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  相似文献   

19.
赵绍琴 《教师》2013,(18):97-97
现在的初中物理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依旧是主流,教师讲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想得多,学生思考得少。通过对新课标所提出的物理课程改革目标进行仔细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探索"这一关键词被多次提及,这充分说明了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不应满足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科学探索能力、创新意识、科学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阶段,有部分学生觉得数学学科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明老师,是一位让数学变得"简单"的老师。刘老师是怎样让学生热爱思考并享受思考的呢?又是如何立足于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呢?我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发现了如下几点。一、在探究中激活数学思维众所周知,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