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主阵地,也是小学生进行品德和修养锤炼的主要渠道。如果纯粹是千篇一律的说教,必定导致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课堂上要手段独到,引领得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会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是课堂上的,还是课后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要看教师是否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以及如何激励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言之,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爱父母、  相似文献   

6.
张素明 《广西教育》2013,(33):6-6,8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对学生进行服务、管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将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为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做一些探讨,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范莹 《黑河教育》2011,(1):20-20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德和社会课教学,既是认识的过程,又是活动的过程。教师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富有激情,贴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学生施行德育教育的综合性学科。古人云“学有余力,则从文”。先学做人再做事,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育人。广大教师应该对这一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是教育人的课程。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本文将做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2.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首先从活动教学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将活动教学运用到课堂中的意义;然后就如何通过活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为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志强 《考试周刊》2010,(16):161-161
导入,就是在上课伊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顾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充分考虑教学的具体情况,独具匠心,设计一小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引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相似文献   

15.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重点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白建梅 《甘肃教育》2014,(16):72-72
正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言行。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组织教材,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德育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牢牢确立学生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偏离、教学思维简单、教学方法形式化、教学过程低效化等问题。因此,基于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多元视角为手段、以社会价值为取向、以践行能力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标准,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比较法和创新思维来建立有效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教师生硬灌输多,学生主动求索少,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强迫学生接受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违心的道德认识,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在内心深处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要落实这些能力要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法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能突破学生主体地位与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探究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