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又一个春花烂漫的清明时节,这朗朗的读书声响彻校园。《匆匆》这篇散文文辞优美,作者多处运用排比句,在情感表达上产生层层递进的效果,从而把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如轻烟”、“如薄雾”等比喻更是把难以把握的时间流逝概念表现得令人如  相似文献   

2.
贾全新 《青海教育》2005,(11):23-23
近日,偶得朱自清先生散《匆匆》一,读过几遍,细细嚼来,确又是一番含蓄、真挚的美。  相似文献   

3.
朱纯深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曾译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和《匆匆》。张培基在中国翻译界更是享有盛名的著名翻译专家。本文就二者翻译过的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匆匆》的译文在语言和结构特色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早年就曾读过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那时候,多半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近期,听了几位老师教《匆匆》一课,重又细细地品读这篇佳作,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王红 《云南教育》2004,(10):35-35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清新细腻的笔触,细致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虚度年华的惋惜与无奈。揭示了旧时代的青年对时事已有所觉醒,但又对前途渺茫而感到彷徨的痛苦心情。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媒体设计思路等方面叙述了笔者教学的思想和过程,以供同仁高榷。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 【导入设计】 1.今天是语文课,可是老师想请教大家两个数学问题。2.出示钟表模型。(全班沉默1分钟,体验时间的流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初读。扫除障碍 《匆匆》一文围绕“时间”这一古老话题,表明自己虽有觉醒却又不知何去何从的彷徨。由于是现代白话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不符合现在语言习惯的地方。在初读时,找出这些地方和其他不理解的词句,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涉及到课文内容思想的句子可留待下一步解决。)扫除这些障碍后,再读课文,力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添字漏字。  相似文献   

10.
时光匆匆     
赵晖 《青少年日记》2006,(12):28-28
10月13日 今天读了名作家朱自清的散——《匆匆》。读后,我体会到时间总是过得太快,且一刻也不停留。正如中所讲“在洗脸时,时间从盆中度过,我任吃饭时,时间从饭碗中度过。”可见时间就像流水,就像水哗哗地流入江河湖海却再也不能流回。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含蓄隽永、短小精美、感人至深,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从词汇、结构和音韵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译本符合散文翻译"信、达、美"的原则;进一步论证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蔡莹 《语文知识》2001,(7):71-7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而散文更因语言优美被称为美文。以下从四个方面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的语言艺术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学意识的的广泛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审美活动。文学翻译对美学的要求则更为“苛刻”。《匆匆》乃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基于许渊冲提出的译学“三美论”,从音韵、意境、结构形式三方面分析了《匆匆》英译本的审美再现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雨阳 《英语广场》2022,(23):10-13
自翻译批评的概念产生以来,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凯瑟琳娜·赖斯的翻译批评理论是文学性译本研究中常见的翻译批评理论。《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其清新隽永的意境和细腻朴实的风格为后人所熟知和欣赏。本文以张梦井的《匆匆》英译文为目标文本,从文本类型和语言要素这两个角度对散文英译进行批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相似文献   

16.
“学本”是学实践活动的对象.体现着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学本分析的实质就是着重强调学本客体的能动性,但是学本分析不是一种纯粹的客体或语言分析,它并未与主体或学本外的客观世界隔绝。  相似文献   

17.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34):20-21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语言真切质朴、行文流畅,虽字数不多,却寓意深远,不乏译者青睐。一个好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反映,尽量克服文化障碍,力求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达到文化交流和传递信息的目的。本文通过借助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赏析《匆匆》译本。  相似文献   

19.
匆匆一面     
王志雄 《宁夏教育》2005,(10):68-68
听到水平老师离开我们的消息,内心一阵阵痛楚。  相似文献   

20.
刘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18-20,17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为例,说明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忠实,而是一种同曲变奏的忠实,是超越的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