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研究的信息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青藏高原;信息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2.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4,(3):8-9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及相关科学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中国科学家就在青藏高原开始了科学探索。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正式组成,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以其2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和3百万年以来的急剧隆升而成为国际地学界经久不息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又被扩大到全球构造、环境和气候变化领域,足见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动力学在全球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观测和理论研究(TIPEX)”和中日合作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试验(GAME/Tibet),是继1979年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试验(QXPMEX)之后,在我国青藏高原上进行的又一次综合性气象科学联合考察活动。这次考察活动采用的观测手段及其产生的影响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必将提高我国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将为我国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1/4,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且有很多物种为高原所特有。同时,它也是一个庞大的自然冰川博物馆,还有着大面积的高寒草地植被。青藏高原像是地球的触角,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而超前。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青藏高原近几百万年来的强烈隆起对高原本身和毗邻地区有深刻影响。青藏高原的研究在科学上对解决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和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对于高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我国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国际上竞争剧...  相似文献   

7.
1 普若岗日冰原科学考察的意义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研究证实[1— 5] ,全球的平均气候变化信号在青藏高原会被强烈地放大。因此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幅度远大于其周围地区。这样 ,无论气候变冷还是变暖 ,在青藏高原都会比其它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围及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从而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对季风的影响 ,则更是全球地球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研究课题之一。中国对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季风演化的研究 ,在老一辈科学家诸如孙鸿烈、刘东生…  相似文献   

8.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祝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言 )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 50年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一同成长的 50年。它也是代表我国青藏高原上科学进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 50年。它是 5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中一项值得称赞的科学实践。我们中不少人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为青藏高原奋斗了差不多 50年 ,不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而且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过去 ,我们为自己的历史和青藏高原人民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无比的欣慰。我们为与祖国更接近了而感到温暖、自豪与骄傲。我们把参加过青藏高原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正>龙胆花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和大量的特有植物类群。在青藏高原众多草本植物中,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算得上是最靓丽的物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     
<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何跨越喜马拉雅传输到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龚平副研究员、王小萍研究员与合作者在尼泊尔和青藏高原南部海拔100~5500米的跨喜马拉雅大气POPs观测断面上连续3年观测,并结合气象和遥感资料,建立二维多介质传输模型,定量探讨了POPs翻越山脊和沿河谷传输的过程。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超过90%的POPs都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3.
《西藏科技》2011,(6):77-77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的通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今日表示,青藏高原区域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着力解决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使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免费开馆以来,媒体和公众对其展示内容反响强烈,均表示西藏有了这样的场馆,广大公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了解西藏科技发展的窗口,见证了西藏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极大的激发了科学智慧和灵感,高科技的展陈手段和丰富多样的知识结构让公众大开眼界,倍感震撼和自豪,备受教育,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无疑对公众尤其对西藏的青少年科技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西藏建设成就、建设青藏高原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平台等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月12—13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地质所主办,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4届(2019年)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以下简称"青藏高原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中国地  相似文献   

16.
农林科技     
《科学中国人》2022,(23):14-15
<正>近十年来青藏高原的古植物进展评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周浙昆、苏涛等人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青藏高原古植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文章指出植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植物系统演化和高原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变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
<正>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于2016年1月由青海省科技厅正式批准建设,2017年和2018年单项考核结果均为优秀。实验室是第一个专门针对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开展基础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的专业平台,区域和研究特色明显,立足青藏高原,围绕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管理、生殖生物学和优秀遗传资源发掘利用4个学科方向,紧扣国家需求,瞄准世界生物科技发展前沿,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基因组学系统研究,为青藏高原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与科学证据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18.
文摘     
正4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近日,一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的论文公布了来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尼阿底遗址,该项发现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进到4万年前,也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纪录。考古学家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项目首席科学家孙鸿烈:青藏高原第一期(1973—1992年)的研究,是以路线调查和积累资料为主。第一期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先后考察了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川西、滇西北和藏东)、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藏北、青南和新南),陆续完成了60余部涉及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研究报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做了初步研究。其中关于西藏自治区部分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于5月25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这次讨论会是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召开的。参加这次会的中外科学家与科学工作者有200多位。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科学讨论会组织委员会主席钱三强致了开幕词。会议于6月1日圆满结束。 这是一次规模盛大的国际性科学讨论会。出席会议的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西德、英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瑞典、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挪威、荷兰、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