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佑镁  魏奇 《声屏世界》2001,(11):25-26
互联网一般被看做是继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从已有的媒体结构与功能来看,“第四媒体”这种沿袭的说法有些不妥。作为传播媒体意义上的互联网,在本质上与其前辈截然不同。因此,本更倾向于把互联网看做一种媒体综合平台。若要把其归结为某一代媒体,似乎把其看做新一代媒体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境外某媒体和国内某网站同时刊登了一条爆炸性新闻:湖南78岁老太第9次怀孕。一时间,这一离奇的“新闻”被众多媒体竞相转载、追踪报道,并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5,(11):55-56
一位老通讯员为一名新手改稿子时,指出稿中某些地方说得有点儿过,这样就不真实了。可这位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地说:“不这样写发表不了”。在基层通讯员中,持这种想法不少。一位朋友告诉笔,某单位经济效益好时,媒体记经常光顾,每年在各种媒体上刊(播)新闻报道上百篇,老百姓读了说“好的不多,报道与事实有出入的不少”。原因是个别通讯员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自觉地成了鼓吹当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宣传员。  相似文献   

4.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400名共拥有6000亿元资产的胡润百富榜;5000万元一套的首饰不愁买家;900万美金的“SALEEN”顶级跑车已在中国名花有主;每月物业费达十几万的亿元豪宅……。近年来,我们的媒体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富豪们高歌,用大块的版面、大量的时段不停地渲染着有关“富豪”身家及其生活的一切,奏响了一波又一波新中国传媒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豪交响曲”。面对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在全国上下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媒体关注的目光应该更多地投向哪里?应该怎样面对贫富差距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媒体的品味     
前不久,一部舞台剧,仅仅因为其中几分钟的裸戏,便成为了一些媒体争相炒作的“焦点”。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地对该剧作“新闻报道”,有的甚至以“60万元买一脱”作为新闻标题,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据报道,该剧在四川演出时,“大部分观众都带着负担去看这部戏,情绪很紧张,以致该笑的地  相似文献   

7.
继“王锋恋”、“李铁绯闻”之后,“张王恋”是近来有些媒体爆炒的又一大热点。在报道过程中,那些娱记们可说是挖空了心思,用足了劲头,甚至有的还吃尽了难言的苦头。  然而,这一切最终换来的是什么呢 ?据最新报道,所谓的“张王恋”其实“完全是一个有预谋的新闻炒作”,除了绯闻主角之一王海珍大出风头之外,对于媒体、娱记和读者来说,不管其有没有先见之明,事实上还是着实被人大大地“耍”了一把。有一句不恰当的话说,这是在“集体意淫”。不过,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一绯闻事件的策划者竟是南方某大报的一个记者。这就不啻于说众…  相似文献   

8.
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报纸的种类越来越多,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而在信息高度发达开放的现代社会,新闻事件不可能被某一家媒体所垄断,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多家媒体都会将目光投向一处,同炒“一锅饭”。为了拥有独到的过人之处,为了让读者在千万张报纸中选择自己,各家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把相同的新闻做出不同的“味道”,把不同的新闻做成独家。  相似文献   

9.
胡滨斌  吴瑛 《新闻记者》2006,(10):20-22
近几年来知名媒体品牌被抢注的消息不绝于耳。先是江西电视台的台标遭吉林一公司作为服装商标恶意抢注.接着“焦点访谈”被抢注为一种白酒。尔后又传出“艺术人生”、“夫妻剧场”被河南某人申请注册为按摩器械、心脏起搏器、避孕套等产品。而这次“中央一套”被某公司申请注册为避孕套商标事件。则将媒体商标保护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这一风波终因某公司的抢注行为被驳回而逐渐平息.但诸多媒体品牌被他人抢注为商标的背后是媒体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任由这种局面继续。将会造成媒体品牌竞争力的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在某日报《都市周末》版上看到一篇题为《这斯俄买的》的文章,标题制作很醒目,可就是让人看不懂。“斯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新造名词,还是某外来词汇或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让人如坠雾里。标题看不懂,只好看正文了。这是一篇介绍西安羊肉泡馍吃法的文章,直至读完正文最后一句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此文作者的一位同事到西安出差,在一家小店吃泡馍,误认为桌上的糖蒜是饭店免费提供的,拿起来就吃,结果坐在桌对面的顾客用方言告诉他:“这斯俄买的(这是我买的)!”这样的标题似乎很别致,却让许多不懂当地方言的读者“丈二…  相似文献   

11.
春节越来越近,在外打工的民工纷纷返乡,这本是一件很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各地媒体竟异口同声地、铺天盖地地报道民工提前返乡的种种好处,说什么“提前返乡,不再饱受拥挤之苦”、“可以不买春运期间的涨价票”等等,这些报道的目的无非就是说“民工拿到了薪水,不再有欠薪了”,这是好事,也的确值得宣传,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舆论“一边倒”的推波助澜下,  相似文献   

12.
今天,面对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世界各主流国际媒体都在及时地调整对外宣传战略,力争在国际舆论战中占据有利“地形”。有人说,国际舆论战投资是“国防开支”的一部分,是和平时期及战时一种战术“核武器”,它的影响和威力已经越来越被各国政府所认知。无论在世界上某一地点发生的事件,顷刻之间便会传遍整个地球。最显著的一个例子便是:海湾战争爆发后不到一分钟,消息已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现在,我们恐怕再难以找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了。在这些报道中,驻外记者一直是“戏”中的主角,所以,不断提高驻外记者的综合素质,是唱好国际舆论这出“大戏”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编辑絮语     
有的人工作顺利家庭安定,但他已经穷困潦倒生计无着了,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今天的媒体上,汪国真就被媒体们“霉”了一回,“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出了一大摊诸如他开火锅店赔了之类的“近况”被媒体们爆炒了一顿,而他自己还蒙在鼓里,真应了当局者迷的俗语。  相似文献   

14.
舆论引导上有两大误区,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受众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靶子”,片面地认为只要媒体不断轰击,受众就会接受这种观点;二是阻塞信息渠道,以为“控制”住了主流媒体就等于“控制”住了舆论。这种简单化对待“舆论引导”的结果,会造成“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疏离。从而造成“媒体舆论场”公信力的缺失,实际上是放弃了舆论引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06,(6):18-19
大家好!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新兴传媒的走向”。当前被公认的四大媒体是:印刷报刊、音频广播、电视广播和万维网。万维网是四大媒体中的新兴媒体。媒体之前加“大”字,是形容社会影响力,看它在一天24小时之内,能吸引多少“人小时”的国民注意力。在中国,四大媒体的任何一种,每天都要吸引上亿“人小时”的国民注意力。  相似文献   

16.
伍刚  郎峰蔚 《中国广播》2007,(12):22-24
本届党代会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等媒体名称第一次独立出现在十七大报道的记者证上。“网络记者”、“互联网直播”、“在线互动”,成为本届党代会报道的一道新风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领导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用了这样一句话,“十七大的报道是网络媒体第一次真正地‘零距离’报道本届党代会。”此后,“零距离”这一用语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使用。  相似文献   

17.
每天上班经过外滩,常见到有几个在马路上买镀黄的饰品,如果有往来行人路有兴趣或好奇地张望一下,原先在挑拣的“顾客”就会啧啧称好,一方面推荐一方面忙不迭地掏钱包,表示要买的决心。卖主的要价是项链每根30元,两根50元,那热心“顾客”就会拉观望的行人,两人各花25元共同买两条。一旦生意做成,行人买后离去,热心“顾客”兜了一圈又回到老地方,把她“买”的那根项链还给卖主。上海人把她们称作为“撬边”。“撬边”的有男、女、老、少,他们受雇于老板,成为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帮凶”。最近看到报刊上有关“有偿新闻”的文章,我忽然想到了“撬边记者”。凡是属于报刊、电台向被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18.
王玮 《新闻知识》2005,(6):62-64
少儿媒体在中国似乎被人们看作一个奇怪的媒体,一方面,他们的发行量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另一方面,她长期以来因依托行政色彩的发行而不被传媒界所重视,在新闻学术研究界也是个“冷门”。从事少儿媒体的记似乎也被视作与“正常意义”上的记有分别。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一些虚假新闻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不仅误导了受众,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声誉。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应该难辞其咎。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假的新闻,都必须通过编辑这一环节,才能见诸于各种媒体。多年的实践使笔者感到,编辑有效发挥“过滤器”作用,是防止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理性地认知“上情”,用宏观的视角做好主体定位所谓“上情”,就是指党和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的新闻媒体,必须及时快捷地反映上层的…  相似文献   

20.
冯越 《今传媒》2005,(10X):38-38
男婚女嫁,几乎每个月、每天都有,一般地构不成上报纸的新闻,只是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之间有“口头报道”。按照现在的习俗,被通知的人就随份子,有的出钱,有的买礼物,有的花钱在报纸上帮着打一个“祝贺新婚”的广告,以便众所周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