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兵下连后的第一次5公里长跑,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一年了,付出过,努力过,但我的稿件却从来没有变成过铅字,这个“铅字梦”至今未圆。每次军报发下来时,我必争着先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军事记者》和《函授月报》发下来时,我都会先看看有没有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但每次给我的都是失望。回望一年的写作路,一  相似文献   

3.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4.
党委机关报的新闻报道因为语言较为生硬,事件叙述较为概括,综合性报道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报纸的可读性、易读性和生动性不强。本文以《宣城日报·皖南晨刊》为例,探讨了回归新闻语言、回归生动事实、回归新鲜故事对于改善新闻报道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5,(11):52-52
唐朝有个被誉为诗坛“鬼才”的诗人李贺,出门的时候身上总要背个布袋子,平时偶得佳句,便放在袋中,等到回到家里便取出来整理,一首新诗就写成了。李贺之所以总能写出一些出神入化的诗句,原因之一正在于他比别人更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只是李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外出的时候,也注重将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的纸片装在衣袋里,在他的房间里,窗帘上、衣架上、橱柜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挂着小纸片,纸片上都写着美妙的词语、生动的比喻、有用的资料。凭着这样留心观察,积累资料,他写出了《热爱生命》、《铁蹄》、《海浪》等被世&&&&&&&&&&&&(人赞…  相似文献   

7.
8.
作为通讯员通常都有一种感觉:写稿难、发稿难。为什么?我的感悟,关键问题是在采访上存在“三怕”情绪。我觉得,在实践中要克服“三怕”、把握“三点”、运用“三法”,是做好通讯员工作的重要因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9.
3月下旬,《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与特约通讯员覃照平等合写的通讯———《一个战士心中的“先进性”》一稿。从采写这篇新闻至今,已有三个多月时间了。回味这次对新闻事件的采访和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记者在采写新时期战士的新闻时,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认识问题方法,必须把视角“抬高一度”。多少年来,新闻记者“眼睛向下”,以扎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反映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士兵的形象。回望我们新闻记者笔下的基层士兵,多是纯洁善良,忠诚老实,其形象表现多是灰头土脸,满口方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05,(11):68-68
第15期新闻函授学习已近尾声,各个学员的心理反映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无比欣喜的心情盼着早日为函授学习划上句号,以便用初出茅庐的热情奔赴采写第一线;有的则以愧疚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等待着结业,并随时等待迎接今后采写实践的惩罚;有的对这种结业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反正学好学坏都无关大局,最终还是要看自己的上稿多少。这些心理反映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带有某些盲目性,而避免和克服这些盲目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来个“回头看”。特别是作为本期函授学员,在即将结业的时候认真对自己的函授学习来个“回头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新闻是新闻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然而,科技新闻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远不如社会新闻、文化娱乐新闻等其它新闻家族成员。不少读者对科技新闻的印象是:“圈内人”不爱看,“圈外人”看不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新闻偏离了科技圈内和科技圈外人士共同的兴趣点。科技新闻常常因其专业性强、内容深奥、难以写活而容易被广大读者认为生硬,给予“知识性强、可读性差”的评语。因此,化硬为软,已是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当务之急。如果我们在科技新闻采写中不注意“软化”,不能变生硬的专业内容为通俗明快的语言,必然会进一步影…  相似文献   

14.
近日,偶然读到“三年得诗”和“七步之才”两个故事。觉得耐人寻味,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日,偶然读到"三年得诗"和"七步之才"两个故事,觉得耐人寻味,值得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刘彬 《新闻爱好者》2005,(11):32-32
我是一个72岁的农民,与锄头镰刀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到了晚年才与新闻结缘,做了一名业余通讯员。回忆16年来走过的新闻路,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想写好新闻,必须多学习,勤执笔,善于下水捉活鱼。  相似文献   

17.
看完军报通讯员张凤波的稿件《下一个成功者就是你》,深深被主人公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被主人公对新闻写作的那股子钻劲所折服,被文章里政治处主任的一席话所鼓舞。对于新闻写作初学者来说,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精神激励了。  相似文献   

18.
薛青 《新闻采编》2000,(1):18-19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土地爷似乎对山西省大同、阳高、浑源、广灵、天镇县交界地带的一些村庄特别不友好,甚至是很残酷的。一次又一次的震灾给本来就不太富裕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灾难。我作为山西日报社一名驻地老记者,理所当然地被推向采访地震事件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第一线,连续“三赴”震区,并坚持实践了对它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在先后三次地震,赴震区采访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自己采写和与其他同志合作共撰写消息、通讯、  相似文献   

19.
20.
小时候,躺在草丛间看雄鹰展翅高飞,伏在马背上看羊群悠闲地吃着青草,总梦想自己能用一支笔描绘大自然的旋律,渴望把浓郁的赤情化为行行铅字。写作是我平时最大的爱好。从小学开始,我就不断用稚嫩的笔描山绘水,到六年级时,日记已写了厚厚几大本。由于锻造了一定的文字基础,自己的作文也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念。那时,我就对新闻写作情有独钟,总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刊登在报刊上。上了中专,因忙于学专业、钻技术,“铅字”梦也只好尘封心底。到部队后,由于涉猎的各种报纸和杂志较多,每当看到战友的文章频频见诸报端时,总渴望自己的名字也能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