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蒋剑翔 《新闻界》2003,(2):53-54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文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者——文章的写作者,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我国是造纸、印刷术的发源地,我们的先人们写文章,历来十分吝惜  相似文献   

2.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上最主要的字题材之一,无疑应发挥其“党报的旗帜”的重蜚作用。然而不少党报的新闻评论,人们普遍不爱看,读群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萤要的原因是,忽略了新闻评论的群众性。论题离群众太远,或居高临下,或守洞说教,语言死板教条,是造成评论成为报纸“弱项”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对症下药,以贴近性引导读,以务实、创新的风格打动读,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说服读,切实提高地市党报言论写作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报纸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让评论“近些、实些、活些”。  相似文献   

3.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4.
刘勇 《新闻界》2000,(2):53-53
提倡写短消息 ,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40年代开始 ,中央宣传部门就不止一次的要求把消息写得短些 ,再短些。消息写得长 ,这是不少新闻媒体久治不愈的顽症 ,喊一会儿 ,短一阵儿 ,然后还是习以为“长” ,该长则长 ,该短也长 ,想长便长了。现在 ,一两千字的消息已屡见不鲜 ,由一版转至二版的消息也已司空见惯。这种“长风”不仅中央大报有 ,地方小报也有 ,较为严重的当属不大不小的产业报了。短消息是读者的期盼 ,是时代的呼唤。消息只有写得短 ,才能写得快 ,只有快 ,才能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也只有短下来 ,才能使报纸版面活起来 ,令读…  相似文献   

5.
李喜 《军事记者》2004,(2):18-18
新闻“求短”不是新话题.但却是个难题。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中央党报就带头倡导“短些,再短些!”如今看来.“求短”之路,仍显艰难。新闻写短好处多,这个“理”大家都懂;求短之“术”.也有不少专论成书。这里“老生常谈”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7.
孙根荣 《新闻三昧》2006,(11):21-21
近读一些省市级工人报,我发现,长篇文章与日俱增了,尤其是“周末版”。这使我想起一些新闻界老前辈的“呼号”。如胡乔木曾呼喊:短些,再短些!赵超构也曾呼喊:短些,短些,再短些!有的省市级工人报所以喜欢上了长篇文章,细究起来,原因有三:一是报纸跟风扩版,但没有这么多新闻充填版面,只得将原来本可以写成几百字的东西,拉长成二三千字的大块头;二是报纸走休闲化之道了,误以为让读者休闲,就得用长篇文章来供读者消磨时光;三是有的记者没有写短文的基本功,只有写长篇的“裹足布功”,当然也有的记者认为,能写长篇文章,才显记者的真功夫。然而,不…  相似文献   

8.
吕晓明 《新闻传播》2004,(10):47-47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与竞争的需要,“视觉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现场短新闻”)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有日渐增多之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视觉新闻”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视觉新闻”专指纸质媒体运用形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9.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0月27日,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在南京向新闻界同行发出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报纸上出现的新闻通讯,较之以往,数量少了些,篇幅也短了些;但那些以通讯体裁写成的典型报道,其篇幅仍然很长。本文仅以1998年报纸上发表的部分典型报道为例予以分析,笔者认为,典型报道亦可写短些。  相似文献   

11.
翻开现在的报纸,明显地发现“短新闻”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的是报纸的信息量增加了,内容丰富了,版式活泛了。这是近年来报业竞争带来的一个可喜的变化。一张报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强做大做成“精品”,归根结底还是看你的报纸有没有吸引力,看你这种吸引力能否保持长久。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对信息量的需求,决定了“短新闻”在吸引力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13.
解析考古新闻“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焰 《新闻前哨》2002,(4):29-30
有关考古素材的新闻近两年来有愈炒愈热之势。从四川三星堆发掘、“彭公大墓”、老山汉墓、雷峰塔地宫开启,到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报纸追踪,电视直播,网上视频直播,可谓是全方位出击。媒体引发了受众对一向冷门的考古前所未有的兴趣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方仁 《传媒观察》2004,(11):12-14
最近新民晚报作为中国大陆出版历史最长的报纸度过了75岁的生日,不过业内人士对于新民晚报75周年纪念的关注远不如对这个中国老牌报纸改版的关注更强烈,去年随着37岁的胡劲军进入这个老牌报纸做总编,一向平静的上海报业刮起一阵旋风,这位年轻少帅曾经在电视、报纸等多个媒体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也曾在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任职,这样的阅历,这样的年龄似乎注定要在这张老牌报纸激起一场波澜,果然,在今年5月18日,新民晚报改版了,面貌焕然一新,许多国内早报都市报的新元素被吸收进来进行再创新,这让人深深感到一度以“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为办报理念的新民晚报开始了艰巨的探索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6,(10):35-35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需求量倍增,读者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丰富的信息。所以,信息越快越好,越精越好。在报业竞争进入“厚报时代”、“读图时代”、“读题时代”的今天,报纸已成为快餐式消费品。这在客观上形成了对报纸选择的苛刻要求。短新闻无疑是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报道好形式。然而,随手翻阅时下的报纸,却会发现短新闻极少,相反,许多面目可憎的长文章占据着报纸的版面。在这些长文章中,有的是用长导语、长背景、长过程,掩盖了主要的新闻事实。造成新闻短不了的原因何在?从主观上来说,有些人认为,长的文章分量重。这是…  相似文献   

16.
王璜 《视听界》2007,(2):48-50
在利润的驱使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引导下,媒介的内容不断丰富起来。在传统的新闻领域,其内容和形式也逐渐发生变化,社会新闻内容大幅增加,民生新闻栏目大量出现,甚至在一些严肃新闻报道中也出现了娱乐因素。但是,政治新闻报道的领域却鲜有变化。各级宣传部门对政治新闻所设定的边界使得我国媒介在这一领域的新闻实践非常不活跃,过于“陈凯歌”化了,总把一切搞得很严肃,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其实来些“馒头”又何妨呢?  相似文献   

17.
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被确定之后,报纸,包括地方报纸在内,理所当然地都应一改过去那种封闭状态,逐步把它办得更加开放些. 1984年春,在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不久,出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曾提出把报纸办得开放些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子是走对了.但是,我们当时对“开放”二字理解得比较肤浅,因而步子迈得不算大.而今,要使我们的报纸更有生气,就得根据党的十三大的精神,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报纸办得更加开放些! 何为“更开放些”?回顾我们办“开放型”报纸的  相似文献   

18.
媒体,特别是各级党报,“三贴近”一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三贴近”既表现在版面元素上,也表现于我们从业人员的思想作风和采编理念上。所以,“三贴近”不是口号,不是教务,是具体的新闻实践。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常感到要做到“三贴近”,必须实些,再实些。  相似文献   

19.
“衣食住行”问题,是人生大事。如今报纸关于“食”的报道多起来了,也经常化了。不过,怎样把这项报道搞得更实际些,尚有待于改进。不时听到读者反映,一些报纸有关吃喝问题的报道,“花哨”似有余,“实在”似不足。饮食业不少老店铺恢复老字号、地方小吃保持传统风味……报纸都很注意宣传了,顾客的感觉却总是“名实不符”,且有的差距甚大,就埋怨  相似文献   

20.
“克隆”,简单的解释就是复制。细观“克隆”新闻,手法种种,常见之技有以下几种:“东拼西凑法”。这些多冠以“大透视”、“大扫描”、“大揭秘”、“面面观”之类的新闻,地名是代号“S”、“X”……人物是代号“A”、“B”、“C”……从东北到海南,从江浙到西藏,俨然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其实呢,是剪刀加浆糊,寻找一个主题,把各地新闻拼凑起来的“大拼盘”。“照本宣科法”。有些地方的报纸登载了一条可读性较强的新闻,被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文抄公发现了,于是将这条新闻原文复制一下,然后投向全国性报刊。这种新闻真是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