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在昆明艺术节闭幕后,与中国京剧艺术家关肃霜约定于三月六日去她家采访,不料,关肃霜于此日不幸逝世。于是作者写了《一次没有交谈的采访》的特写。报道了关肃霜逝世的消息,又写出了关肃霜与长春的关系及她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这篇特写获1992年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一等奖。特写的时效性强。作者于三月六日去关家采访,当天即写出稿子,次日晨发稿见报,传播了关肃霜不幸逝世的消息。成为全国的独家新闻。作为一名记者能够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大而又为人们所关注的新闻事件及时地报道出去,使新闻价值得以最好的发挥,这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这取决于记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是记者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的体现。本文作者于三月六日采访中,意外地逢采访对象关肃霜逝世。遇到这种始料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恣肆豪放,公文写作严谨有致。新闻作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语言简洁流畅、结构严密有致、表现形式多样的特色。简洁流畅的语言特色审视现代社会可以发现,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思维和需求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已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因而任何媒体要想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都必须用更简洁、平实、质朴和流畅的语言奉献给读者蕴含大量信息的新闻作品,并使读者在“消费”新闻中获取知识、得到放松。需要强调的是,简洁、朴实的语言风格与酣畅流利、琅琅上口的语言表达不仅不悖…  相似文献   

3.
初读《马科斯夫人庭审闹剧》一文,觉得轻松有趣,通篇报道脉络清楚,明快流畅。再一琢磨,不由得佩服作者的报道技巧。在这篇急就章似的现场特写中,作者不仅把一个引人瞩目的复杂案件的关键问题简洁明快地抖落清楚,而且以近似白描的简炼笔触,传神地把这场闹剧的现场气氛呈现在读者面前。尽管它对人物着墨不多,但几个主要人物还是给人留下了相当鲜明的印象,在他们的那些真真假假的表演中所构成的滑稽场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4.
特写写作     
写作前的准备特写作者在去工厂、农庄和科技等单位之前,必须了解被采访单位的现状和特点.这就是特写写作前的准备工作.特写作者不可能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同时也没有必要去精通各门学科.一般来说,他们只掌握某些方面的知识.如那些蜚声文坛的特写作者,有的熟悉企业管理业务,有的本身就可称得上农业通.但是,记者应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多方面的行家,如懂得些工业、农业和科技等部门的几十以至几百个专业方面的知识.特写作者每次写稿都必须"进入角色",要熟悉作品主人公所从事的职业,真正弄懂烘托作品气氛的那  相似文献   

5.
这篇特写,通过对一个个生动的场面的描写,截取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生活片断,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贫困山区教师52岁的马相成,身处困境面对山区教育事业初衷不改,为祖国的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特写的作者对事物观察得仔细,笔墨细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我们这些身居大城市,眼见到的都是繁华世界,看到了偏远山区教师的清贫生活、艰苦工作;看到了山区农民的孩子学习文化的渴望和困难,内心受到震撼!  相似文献   

6.
简洁而不单调枯燥,动人又不杂芜轻飘.这是在新闻写作中应该刻意追求的. 新华社记者穆青、南振中采写的新闻特写《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主题重大,寓意深刻,但只有一千多字.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实中蕴含着深情,平缓中跳动着波澜,是一篇简洁动人、值得学习的佳作. 今天,时代前进节奏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任何文章、谈话要力求简洁,新闻尤应简洁.《总书记会见沂蒙山区老党员》一文,把人们需要知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新事,有情、有景、有细节地浓缩于一“炉”。这篇特写,没有因为主题重  相似文献   

7.
深度报道,顾名思义,即是向新闻人物和事件的纵深开掘,努力表现社会生活深层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用浓墨重彩去揭示一个个重大的社会主题。它的主要特征是:撷取客观事物变动状态中的一个凝聚新闻信息的片断或瞬间,将其汇入事物发展的巨流之中,运用客观揭示或分析思辨的手法,着重揭示其表面现象背后潜藏着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分析内外矛盾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一个富裕家庭的9岁男孩被人诱骗出学校、塞进轿车后备箱里,绑架到离家500多公里远的异地他乡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就连绑匪也没想到,炎炎夏日之下,两天两夜没吃没喝,孩子竟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只身逃出魔掌,并协助警方将重要绑匪抓捕归案。如今,这个男孩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而这个故事背后透视出来的加强安全防范的问题,也值得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竞争中,中国的电视新闻纷纷改革,追求内容的人性化、形式的现场感等,而逐渐被重视的电视新闻立体报道,就是其中打出的一手好牌。电视新闻立体报道作为一种形式,基本特征有:1.连动性。所谓连动性,是指立体报道内容不是单一的、凝固不动的,而是由此及彼、不断“流动”的。比如,我们曾经做过社旗县“学生痴迷网吧害处多”的新闻。在跑遍全县诸多网吧,历述沉溺网吧的种种危害后。记者感觉到这些孩子精神空虚的背后。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县里没有青少年宫.没有体育馆,孩子们打篮球、乒乓球场地都是问题;去图书馆吧,  相似文献   

10.
李宏 《中国广播》2012,(9):88-92
由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岩斯·亚里许采制的《K街——吸毒和卖淫景象的画面》(以下简称《K街》),获得T2005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并成为欧美国际广播界教学中常用的经典。《K街》展示的是西方社会的另一面——吸毒与卖淫。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难采访难表现的题材。如何让这一个沉重的主题吸引听众呢?岩斯创造性地采用了一些戏剧的表现手法。首先,在结构上他用场景来构架整个特写;其次,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解说。《K街》里的解说不是用通常的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更多的时候直接用第二人称“你”来描述被采访人,并把这样的解说与采访对象的独白剪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对话的交流语境,让听众直接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追求信息及时播报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吸引和赢得受众,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新闻特写这一表现形式,把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告诉读者。本文作者从如何刻画新闻事件现场感、截取横断面、凸现人情味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特写的采写方法进行了探讨,值得我们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2.
谈人物特写     
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 特写与消息一样,都是简要迅速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的是,消息报道新闻事实的全过程,以简洁、全面见长;而特写则抓住富有特征的片断,以生动形象取胜。 特写和通讯都注重形象思维,区别在于:通讯展示新闻事实的纵断面,特写则描画其横切面。 顾名思义,特写借鉴电影电视中“逼近表现”的  相似文献   

13.
笔者曾担任过较长时间报纸“社会特写”版的责任编辑和记者工作,创作理念和体会是“社会特写”的创作视点往往不只局限于将新闻事件或人物捕述得多么具体、多么“有趣”,而常常是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本身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及新闻人物所能昭示给读者的精神境界。笔者认为,这些内涵和精神才更具有传播和张扬的魅力与价值,才是能够表达作者创作激情的内在因素,才可能使文章立起一个灵魂,形成一种厚度,达到一种深刻,并让读者读后能留下一些思索和回味。  相似文献   

14.
李宏 《中国广播》2014,(3):95-100
由香港电台制作的《杀·迷途》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网瘾背后》两个广播特写分别获得2013年、2010年亚广联奖新闻类大奖。这两个作品有许多共同点:一是都选择了青少年问题题材;二是都以广播特写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分析新闻事件、新闻现象背后的原因;三是都从解决问题的立意出发采访、制作节目,都并给以希望,让听众从悲剧中感受到光亮。  相似文献   

15.
评报数则     
(一)特写应有特定的镜头。目前报上挂特写牌子的栏目很多。但综观这些名为“新闻特写”的篇章,却很少有特写的镜头,不应名为特写。在我心目中,特写需要记者用眼睛去看、去观察,抓住事物一个镜头、一个片断将之再现,这才能名为特写。正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中所说:“所谓特写是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片断的新闻体裁。”这个定义下得十分准确,其中包含三要索:一、形象化的再现,即要有镜头;二是事件的片断或横断面;三是题材、内容要有新闻性。可是目前报上不少特写,一不形象,无特写镜头,二是洋洋洒洒,太长太杂,不是事件的片断,三是缺新闻性,不中看。相反,有些篇章虽不挂特写牌子,但具备以上几要素,仍可认作是特写,如7月26日光明日报头版陆彩荣采写的“历史记住您的爱——接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的一种常备交流方式,争论对人类交流的意义何在?本文作者分三个部分探讨了此问题:一、什么是"争论"?"争论"作为一个与交流相关的语词,其基本含义和人们对争论的现实理解与运用所可能传达的关系性讯息;二、"争论"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背后的思维假定对争论者的关系及争论所追求的有效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三、尝试用对话作为"争论"的思路转换.为"争论"确立一个可能交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李希光 《现代传播》2001,23(5):91-95
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邻家生了一个白白嫩嫩的胖儿子,邻居们都去贺喜:“这孩子有福相,长大了肯定能当局长。”“这孩子聪明,长大了肯定能考上清华。”“这孩子有财运,长大了一定能当上网站的大老板。”只有一个邻居说了一句大实话:“这孩子将来会死的。” 一年多前,网络媒体正像这个邻家的男孩,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生了。从学校、到媒体、到股市、到社会各个角落,人们都在为他欢呼、叫好。传统媒体那些既懂新闻、又懂电脑和外语的年轻人,都争先恐后地打听去网络公司工作的门道,因为那里的工资高于传统媒体10倍、甚至几十倍,此…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顾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发展史、提问方式和本土化标准,本文试图将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话语中的学术问题从政治问题中剥离开,在学术层面上勾勒中国传播研究本土化背后的两对张力(应用与理论的张力、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张力),并进一步提出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四个行动路径.本文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概念不应是单数而是复数,不应简单追求一个统一标准,而应提倡多个标准的竞争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学费猛于虎     
当今学费之高已使得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看起来这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书香     
《陕西档案》2014,(5):59-59
林语堂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语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部书。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和中国文化。该书讲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实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