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友直 《档案管理》2005,(5):94-95
偶见一报上登了一首“不足歌”。歌中讲,“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上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歌词通俗,含义易懂——人们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相似文献   

2.
“品”底稿     
“女孩子在野战部队搞新闻,行吗?”当我从新闻系毕业分到高炮旅时。一个大大的问号高悬在许多人的心里。  相似文献   

3.
牧惠  浩然 《出版参考》2006,(9):40-40
清朝初年尚书魏象枢,著有《庸斋闲话》,其中有一则把水与油比喻君子小人的格言:  相似文献   

4.
钟庆 《出版参考》2005,(12):23-23
研读日本经济史,发觉历史上日本完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尽干眼前赔本的事。而现在的日本学者对当时先人的业绩仰慕不已,丝毫没有谴责浪费国家和人民财富之意。关于此事询问过一个老学究,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民族的责任,当时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日本绝不能也做殖民地。“民族责任”是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据报载,在海尔集团的展览馆内,至今还保留着一把大铁锤———一把曾砸碎76台有质量缺陷冰箱的“功勋”大铁锤。文中记述,1985年一台冰箱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工人两年的工资,张瑞敏面对职工心疼的眼泪痛下决心:“如果不砸烂这些冰箱,将来被市场砸烂的将是这个企业。”海尔的目光超越了这76台冰箱的价格。这一砸,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还砸出了一片新天地。第二年,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开始畅销。第三年,海尔冰箱产品在国际招标中中标。1991年,海尔品牌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大驰名商标”。海尔的这一砸,…  相似文献   

6.
不求甚解.好还是不好?嘿嘿.这可叫我怎么说呢?“不求甚解”语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似文献   

7.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6,(3):38-41,5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前者是刘邦的《大风歌》,后者是项羽的《垓下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两首歌,一开口都是出语不凡,语惊四座。刘邦,沛县人,因地而名,有沛公之称。项羽,下相人,《地理志》载:“临淮有下向县”,“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刘邦,项羽,两人同乡,喝一条河水长大的。难怪两人一开口就皆唱出了不同凡响的歌。尽管这歌声与现在远离两千多年,听来仍然还是那么慷慨悲凉,那么有穿透力,夺人魂魄…  相似文献   

8.
让梦飞翔     
李屈 《军事记者》2001,(12):25-25
  相似文献   

9.
这天,我们一行9人在王院长带领下驱车150余公里来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偏僻村庄北阳沟村医疗扶贫。刚一下车,我们就听到人群中有一个孩子喊“:那个大官给俺看过病!”稚嫩的声音显得既兴奋又自豪。两个月前,230医院扶贫医疗队下乡曾到过北阳沟村。当时也是王院长带队,院长是上校军衔,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大官”了。那一次,我们刚把诊治桌椅和药品摆好,一中年妇女就抱着一个孩子来到王院长跟前,焦急地说“:大夫,快给孩子看看吧,他发烧两天了!”大家仔细一看,孩子嘴唇发青,脸色煞白,两眼微闭,言语不清,一测体温:39.4℃—…  相似文献   

10.
王锋 《今传媒》2005,(10S):104-105
名人亦如瓷器,火候各异,成色不同,有景德镇之三味真火烧制,有鸡毛店之黄泥炉旁捏成,而无论何种名人,皆需严加教育,一如瓷器之需打磨剖光也。  相似文献   

11.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12.
贾岳 《军事记者》2002,(2):48-48
去年底,我在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是《捡到一包烟喜得两千元》。报道开篇点题:9月1日对于来京以捡破烂为生的胡某来说“真是个‘幸运日’”。因为这天他在某处捡垃圾时,意外发现一包香烟。拆封后,“他赫然发现烟盒里放着的不是香烟,而是一根根卷成香烟状的人民币。一百元一根,共计2000元。”“喜得胡某当即给自己‘放假’,回到暂住处请同乡们吃了一顿。”最后记者没忘加上一句自己的评论:“胡某得到了不大不小的一笔意外之财,只是不知哪位居民看到这则小消息后要后悔不已了。”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只可惜怎么就没砸…  相似文献   

13.
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马大姐外传》中的女主角“损”男主角“抠门”,举例说他因惜财而做出吝啬的“怪招”:寄信从来都不贴邮票,总是故意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地址写反。邮局发信时看到邮资不足,就退回去。这样,收信人就收着了。  相似文献   

14.
2000年第5期《读书》刊载了刘禾先生的文章《欧洲路灯光影以外的世界》,文中谈到,清政府曾将外国人称为“夷人”。英国人最初对“夷”字的翻译有stranger(陌生人)、foreigner(外国人)等译法,而到了1830年,传教士郭实腊开始将“夷”字译为 bardarian(野蛮人)。这一译法,“对鸦片战争的影响非同小可”,“因为‘野蛮人’的说法大大冒犯了刚刚暴发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面子”。从文章的内容揣测,刘先生似非研究历史之人,故本人亦不便对其各种史学观点妄加评论,只想就其中有关“夷”字及其含义谈…  相似文献   

15.
浮躁与平庸     
当今在新闻从业者中,不乏浮躁之人。浮躁者,心浮气躁,脑子里想的是见报,眼里又王顾左右,提笔坐不热凳子,抬腿又东奔西颠;总欲作洋洋万言,梦在思一夜成名,干起来潦潦草草,还自认是精品连连──这档子人,看起来甚忙,其实,心中无“主”、无“恒”,忙不到点子上,忙不出“道道”来,有的只是“电话粥”、“酒杯撞碰声”,有的只是“雕虫小技”、“敝帚自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浮躁的后果,是平庸。平庸,谁都意欲拒之。然而,因为浮躁,就静不下心来“充电”。当今社会,一日千里,一时不学,“如隔三秋”,提笔就难以逼近事…  相似文献   

16.
收获与谢忱     
温建波 《军事记者》2001,(11):42-42
我是二炮士官学校的学员,也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今年4月份参加了贵中心举办的函授学习,自从收到教材后,我每天都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不到半年时间,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已有了进步,在采写的30多篇稿件中已有4篇在驻地报上发表,虽然上稿率并不高,写作水平与别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却从中看到了一点希望。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我已经当了4年兵了,可是直到今年才与新闻“结缘”,以前虽也有过写作的冲动,但始终没有勇气。即使有时真想写,拿起笔时脑海中却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脑海中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7.
让我撤退     
从小,最恨大人玩这个把戏:“看谁最先跑到我这儿来,我就把这个给谁!”不管他手里的东西是我多么垂涎三尺的,闻听此言,我都会立马站住,冷眼旁观同伴们的小短腿倒换得比风车还快,去抢到了战利品。  相似文献   

18.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书刊市场真繁荣.面对许多装帧精美,内容诱人的书,真不知道该买什么。走到书店信手买几册自己中意的书.拿回来慢慢欣赏真是最大的幸福。每当这时.我又会想起“文革”中买书之难。  相似文献   

20.
过去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必读书目”,今天又在一些高校实行了。抛开鲁迅、胡适、梁启超他们争论的“语境”,在今天不仅仅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汲取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对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当下世界“机器人”与“人机器”的交替运作中,“重理工,轻人文”已经积重难返,“人有病,天知否?”这已不是危言耸听的新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