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参加了军报第11期新闻函授学习,除了个人新闻写作有了明显进步以外,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班6名同志,对《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都特感兴趣,训练归来就争着阅读。看到这些,我想:何不把自己参加函授发的教材和参考读物《军事记者》拿出来让大伙学习呢?于是,我的学习材料成了大家的共同读物。没想到的是,战友们读后对有些新闻理论问题比我理解得还深还透,通过交流使我对各种新闻体裁区分得更清楚了。同时我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战友们的写作兴趣日益浓厚,写作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我们班已在团里《警营之声》广…  相似文献   

2.
去年一年我们收到不少政治工作方面的稿件,由于各种原因被我们“卡”了下来。我想对此类稿件作一些分析,既是业务研究,也是给有关作一个“交待”。不一定准确、正确,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3.
我在这儿战战兢兢,因为我不能算这个领域的专家,我是一个学习者。我和《百姓30分》有合作的关系,主持《(百姓30分)的优势和广播民生新闻的发展》这样一个科研课题,我觉得是一个光荣。对于我来说,对于《百姓30分》来说,我们的研究过程有非常大的启发,希望我们的合作保持下去。关于《百姓30分》的个案研究,我们上一次在北京的研讨会的时候我已经做了一次报告了,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格调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一本《格调》,正在我国书界蹿红,辗转传看,评论蜂起,无他,皆因其道出了一个“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大家十分关心但至今又没有讲得透彻的话题。格调考级,取向,与其说是‘热门话题”,深析之,不如说它是一个“咏恒话题”。男士穿的西服领口合适么,像不像是借来的;女士穿短裙端坐时能架二郎腿么,会不会“露怯”?如此等等,我想,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同样触及了一些十分敏感的部位。“格调”二字,重若千钧呵!以此视角况报观台现新闻,我们说,同样如此,新闻,…  相似文献   

5.
网络以下不可阻档之势冲着我们的生活,被人称为“第四传媒”的网络传媒,对传统传媒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这一现状和趋势,就传统传媒之一的报纸而言,该如何应对,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依笔者之见,其对策之一是建立我版面快速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佳新闻技术工作者”,我们引以自豪并感到无比荣幸!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十佳”新闻技术工作者,衷心感谢新闻技术行业同仁们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授予的光荣称号。我们珍视这个荣誉,因为我们深知它来之不易。然而,荣誉更使我们深深感到肩上所负的责任和时代的重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们将进一步激励和鞭策自己去锐意进取,为推动新闻技术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和默默奉献。  相似文献   

7.
首先,我代表河北电台对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研讨会,表示由衷的感谢,对各位多年来给予河北广播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是想以我们河北台开办的《百姓30分》节目为契合点,围绕探索新闻改革新路,探讨民生新闻这一新的新闻理念如何在广播上运用和发扬,就教于各位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8.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9.
“新闻事件”是否可以经营策划?新闻传媒机构是否会因为直接参与策划而使其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遭到质疑?本刊自今年第三期发表郑鸣的文章《新闻事件“可以经营和策划吗?——就目前新闻界值得注意的几个动态质疑》以后,陆续收到一些稿件,对上述问题各抒己见。我们真诚地欢迎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能参加讨论,发表高见。我刊还将适时组织专题研讨活动,以使各方人士就此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11.
《新闻前哨》2001,(7):3-7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湖北日报召开的这个新闻工作座谈会,有省直主要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还有我省部分社科、出版单位的负责同志和部分编辑、记者,大家围绕在新形势下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努力做好新闻工作为主题,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发表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也使今天的会议富有成效。借此机会,我根据大家的发言,结合我个人学习思考的一些体会,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总结经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几年来,我省同全…  相似文献   

12.
李建新 《新闻与写作》2006,(10):M0002-M0002
若干年前,笔者曾经担任过一家学术类期刊的主编,深加办好一个刊物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特别敬佩《新闻与写作》的主编,编辑,记者及其工作人员等,因为《新闻与写作》不只是办的好,而是办的相当好。我知道有不少的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同仁们和我一样,在每个月的中旬都在期盼着这道新闻文化大餐的到来——多年的如约、如期相伴已经使我们养成了这样一个等候习惯。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我在新华社湖南分社实习期间,正值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在长沙评选,分社记者谭剑和我负责这一活动的报道。主办单位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让新华社发布通稿。 根据记协同志的要求,我们的稿件不仅要写出内容,更要强调这次评选的意义。初稿完成后,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同志仔细审看了我们的稿件,并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0月,安徽日报《社会周刊》创刊,当时我任头版责任编辑。头版在重要位置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大众茶座》,每期发一篇言论章。刚开始,言论稿件很缺,我们只好向外部约稿。约稿的作当中,就包括当时的安徽省委副书记汪洋。我们当时想,如果以他的笔写一篇言论章,在《社会周刊》发表,效果一定很好。我们通过汪洋秘  相似文献   

15.
唯实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反映、解释世界和阐述事实的新闻理论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大题目。好在大题目大家谈,每人谈一两点意见就可以了。这里,我谈两点意见。 第一点是唯实。 新闻工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要求是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唯物论的反映论。按照这种认识论,新闻工作者不能用唯心论反映和解释世界,而必须用唯物论辩证法真实、准确、全面、本质地反映世界、解释世界。按照我们党最简洁的说法就是:实事实是。 联系新闻工作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16.
“报花消息是春风,未见先教何处红,想得芳园十余日,万家身在画屏中。”当我曾经读到唐诗中的这一首诗的时候,我当时真的为我们的祖先叫绝。报花、消息、芳园、画屏……它仿佛就是为现代的新闻工作写的。不过,那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新闻知识》杂志才刚刚创刊;陕西报界  相似文献   

17.
发现独家新闻,写出原创新闻是每位记孜孜不倦的追求.但也不是说,当看到别人的独家新闻的时候,我们只能无所作为。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同样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认真思考,从已有的题材中,也可以作出新章、好章来。  相似文献   

18.
向海是世界著名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的演进,人们对素有“地球之肾”和“原始宝库”之称的向海情有独钟。我在向海所在地的吉林省通榆县生活了36年,期间,由于工作的缘故,使我与向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发现,向海不仅已留在我的记忆里,而且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里的一种牵挂。  相似文献   

19.
刘成杰 《军事记者》2005,(11):69-69
我是在今年3月31日报名参加《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学习的,赶上了第15期的末班车。报名时,我思虑再三。当了近十年干事,主要是写党委材料和领导发言稿,没从事过报道工作,是个缺憾。为此,3年前我向一名有知名度的老同志请教,能否写新闻和内部材料兼得时,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它们不是一个路子,连语言都不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风格。”因此,我打消了学新闻的念头。年初,政委聊天时,他说我写的材料思路敏捷和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不妨试着写写身边的事。能行吗?我自己又害怕起来。“试过才知道”,政委的话,给了我动力。怎么起步呢?我想到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这时已是三月三十一日,我试着拨通函授中心电话,负责的一位女同志礼貌地对我说,今天是最后一天,您要抓紧,都开学好长时间了。  相似文献   

20.
《新民周刊》2003年第46期的《丐乡大起底》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媒体近年来对‘丐源’、对训练残疾儿童行乞等隐秘现象的首次破解”。央视、香港凤凰卫视、安徽电视台因此而相继对我做了专题访谈。今年3月,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邀我去对北大学生做了一个小时的互动讲演。此次报道影响之大,始料未及。回顾采访经历,我觉得“新闻敏感”和“化解对峙”,仍然还是我们新闻业务常议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