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喜欢读书的人大都喜好藏书。每得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就会在书的封里签上自己的名字,或盖上一枚鲜红的印章。用这一方式来寄托珍爱书籍的感情。这种印章就叫藏书印。  相似文献   

2.
差不多我一生的历史都和书分不开,书为我所钟爱,书也成了我不可须臾离开的友人,不知不觉我又成了个藏书的人。我藏书可以分几个时期:少年时的藏书毁于虫鼠之灾,在香港和重庆的藏书则毁于战乱的流亡,第三次藏书则毁于革文化命的时候。那时节今日不知明日事,遑论藏书!毁损之余,我还散了一批:第一次是将一批外文书捐赠给了外文出版社的资料室,第二次将一批多余的中文书赠给北京市的一家残疾人工厂。这样藏书散书,至今都令我梦魂萦绕。革文化命后,我曾经立誓不再藏书,但旧习难改,到今天屋子里除了吃饭睡觉的地方,又成了满坑满谷的藏书之所。我的婶母曾经笑我是个「书痴」,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我身外别无长物,所引以自豪的就是那些中外文书籍。新买的书飘散  相似文献   

3.
(一)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是清康熙年间毛扆编写的鬻书目录,嘉庆五年黄丕烈刻入《士礼居丛书》中,流传始广。明末清初,常熟毛晋汲古阁不仅刻书数百种,风行全国,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影响很大;而阁藏书籍之精善丰富,更为世所艳称;可惜没有留下完整的藏书目录,不能了解阁书的全貌。《秘本书目》虽只著录毛晋幼子毛辰藏书的拟售部  相似文献   

4.
东汉以来,犹太人曾多次来中国,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北宋时代有一批七十三姓,500余家犹太人从印度入境,向中国皇帝进贡。元以后,集聚在渐江和河南开封的犹太人最多,1359年(元至元十六年),开封犹太人社团在城内土市街(令“土街”)东南重建了一所犹太会堂。会堂内有一个藏书宝。中国科技史家,英国李约瑟博士称开封犹太会堂的藏书堂为“希伯来图书馆”。希伯来图书馆藏有不少珍贵的希伯来文典籍。从材料来分,这些书籍有羊皮书和纸书两类。精制的羊皮书主要用来长期保存珍贵的典籍,而相当多的则是价廉的纸  相似文献   

5.
北大图书馆与马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大图书馆号称全国第三(第一为国家馆,其次为上海馆),高校第一。2002年百年馆庆时,我献上拙作一首,中有一句:李氏珍藏马氏书。马氏书,即马廉先生“不登大雅之堂文库”藏书。马廉先生(1893-1935年),字隅卿,  相似文献   

6.
谈惜书     
〔原文〕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溉堂文集》〔译文〕开始读古书的时候,干万不要过份爱惜书籍;太爱惜书籍了,必然不愿多翻而束之高阁。读书时要用笔圈点,看坏了一本,不妨再买一本。大凡过分爱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人家藏书家的习惯,我们贫穷人家没有能力向他们学习这种习惯。好比茶杯饭碗这些东西,明明知道是古时传下的珍贵瓷器,应当珍惜才是,但是贫穷人家只有这些东西,难道能忍饥挨饿而作珍藏这些东西的打算吗?孩子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7.
藏书票是艺术家为藏书主人(包括藏书机构)专门设计并贴在藏书上的专用标志。票面除了要有国际通用的EXLIBRIS(意为予以藏之,原文为拉丁文)字样外,还必须有票主的名字(或者笔名、书斋名),有的还在票面上刻印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警句和格言。画面以简洁醒目为佳,画风应装饰和寓意兼顾,贴在书籍扉页,更是雅趣盎然。它在19世纪最初兴起时证明的是对书的占有权,后来又和政治身份相关,代表着一种小众趣味。在西方,藏书票相当流行,从政治家、艺术家到普通的爱书人都可以成为它的持有者。今天,藏书票这漂亮的“小玩意儿”已成为一种体现阅读情趣和对书籍珍爱之情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关注。一批有关藏书票文化的专著、书籍,如《中国藏书票史话》(李允经著,湖南美术出版杜2000年6月版)、《我的藏书票之旅》(吴兴文  相似文献   

8.
“书是供使用的”,这是图书馆学的第一法则。藏书周转率正是反映这一法则执行情况的重要数据,它反映出一个图书馆的藏书与读者需求相符合的程度,也是图书馆工作中需要经常了解和认真分析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从影响藏书周转率的各种因素入手,对我馆藏书周转率作一简单剖析,从中找出我馆藏书建设和读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工作,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藏书的作用。一、基本情况我馆是一个县级工会图书馆,严格地说,是一个图书室。现有工作人员一人藏书9572册,订阅报刊76种,持证读者750人。1983年元旦正式开放,到1987年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者在图书馆的流通部、阅览室借书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很新、很好的书却因被某些读者“挖去了心”而无法正常流通,这些书往往是使用率较高、价格较贵的热门实用书,如office2000;四、六级英语模拟复习题;研究生考试复习资料等等一些图书。这里针对这种现状,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可使这些书“起死回生”再次发挥它们的作用继续为读者服务。 具体作法是:因这些破损的书,也正是读者的使用率较高的书籍。一般来说采访部门购买时也会买上两本或两本以上的复本,我们可以想办法找到另一本同样的完整的书,按撕掉的页数复…  相似文献   

10.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11.
藏入心中     
我的藏书是我的最爱,也是我最大的烦恼.说是最爱,是因为不论我处境如何,这些书总是我最好的精神支柱;说是最大的烦恼,是因为屋窄我至今还不能把它们安置得"井然有序",由此而引起居室杂乱、找书不便.我的藏书,虽然为数不少,却缺乏形式上的"皇皇巨著".几十年来,我买书藏书的着眼点,首先在于书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印数不多的书常常是我着意收罗的对象.一般图书馆都会收藏的书,譬如说某些畅销书,某些大部头,我基本上不买,我认为这些书我需要时随手可得.  相似文献   

12.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他青年时代“苦读不辍”,出洋留学打零活积攒到一点钱就去买书,过着简朴生活也要省钱买书。在书市选到合适的图书就乐陶陶地返回。“文革”时买不到书就转而剪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13.
陆游精于藏书,亦重视对书籍的鉴别。陆氏鉴书,既有对书籍本身及其内容真伪、正误的考辨,也有对书籍版本的鉴定。他的鉴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撰写的大量藏书题跋中。  相似文献   

14.
整理者言:上海的孙中山故居内保存有大量藏书,大概有1932种5230册,其中西文(英、法、德、俄文)书目种类最多,计有1528种2029册,分为年鉴、建筑、金融、百科全书、历史、地理、法律、医学、社会等约20个类别。根据上海市档案馆的有关馆藏档案显示,1956年2月孙中山故居曾清点出1870本外文书藏书,970本中文藏书,这一数目明显少于现存的藏书数量。我长期从事孙中山研究,注意到故居外文藏书的编号顺序很特别,从一楼走廊北侧的书橱开始,到二楼书房里的书橱,又转到一楼走廊西侧的书橱。是不是这些书橱的位置曾经变动过?在二楼走廊的玻璃书橱里放有《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等书籍,而这些书籍是孙中山去世后才出版的……就这些疑问,我采访了周和康先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私家藏书,向有优良传统。在以简牍为书的先秦时期,《庄子·天下篇》即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记载。东汉以后,纸墨之用渐广,书之流通渐速,逮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第一个高潮,涌现了如晋张华、范蔚、梁任昉这样藏书达数千卷至万馀卷的大藏书家。唐宋时,随着雕板印刷的发明与逐渐广泛使用,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加快,私家藏书更是蔚然成风。在宋代,有的私家藏书甚至逾十万卷,形成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6.
雪岗 《中国编辑》2013,(1):83-86
从少不更事的孩提时代到现在离开正式工作岗位,已有近六十年的时间;从正式参加编辑出版工作到如今,也已三十多年。这些时光中,我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就是书了。几十年看书,读书,租书,借书,找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从书中获取知识,以开窍明目,指导实践,愉悦人生。其中,读书和编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的体会也最深。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院史》,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选题,内容叙述中国古代以来书院的创立、制度与发展。该书由李国钧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全书篇幅巨大,近100万字。书院起源于唐代,使用书院之名,是唐代官府,始于玄宗开元年间。到北宋时,新建的书院大约有140余所。到南宋时,书院有很大的发展,有书院近500所。到了明代,就有1500所,书院最多的省,第一为江西,第二为浙江,第三为广东。到了清代,清帝提倡办书院,书院达1800所。藏书和刻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特征。书院为供学子钻研,大量搜集书籍版本,加以珍藏。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前夕,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深藏于我"书友斋"内的几种红色旧平装书.所谓"旧平装书"是指晚清至1949年9月30日之间出版的洋装书,不论精装或平装,皆称谓旧平装书,这是区别于传统线装书的称呼.翻阅这些珍藏多年的闪耀着共产党人信仰和民主人士爱国情怀思想光芒的红色书籍,令我心潮起伏,豪情满怀.这些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以饱满激情撰写和创作的充满革命激情的红色作品,犹如阳光雨露照亮着我的心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前辈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赢得新民主主义伟大胜利和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本填补叶圣陶研究空白的专著李明泉徐登明的学术专著《编辑出版家叶圣陶》一书,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于1994年10月出版,著名学者胡绳先生为该书题写了书名。我读完这本专著,接触到许多以前未曾接触过的材料,感到作者从另一个侧面丰满了叶圣陶先生令人敬仰的完整...  相似文献   

20.
<正> “三线藏书”是近来在藏书组织问题上出现的一种新观点,即在安排主书库藏书时,完全以藏书的利用率为依据,依次安排藏书的远近位置,以方便读者和图书流通人员。80年代以来各馆的年进书量增长了几倍、几十倍,书库面积需要大大增加,其中大部分图书馆建起了新图书楼,建造的书库有的达到七层、八层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藏书布局的研究要求我们解决新的问题,“三线藏书”正是这方面的一种反映。其次,我们应该明确,“三线藏书”的观点是针对基本书库中的藏书组织问题,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