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云 《档案时空》2006,(1):46-47
(一)孩子王粟裕,学名“多珍”,与粟永年、粟永华等一起在会同县枫木树脚读私塾。永年、永华家境贫寒,每天早晨要放牛,割草,常常迟到,功课不好。有天,先生布置默写生字,永年把“目”字写成了“月”字,严厉的先生挥动楠竹片,狠狠地抽打他的手板心。眼看同学挨打,粟裕也像挨了板子  相似文献   

2.
<正>挖古币一九五八年以前,共和国的最高法院、最高高检署、法制局、政法委、司法部合称中央政法五机关,它们集中在天安门广场西边的司法部街西侧。那会儿,我家住在高法高检大院。我的母校司法部街小学与司法部一墙之隔,我每天都要纵穿过司法部上下学,常有机会见到司法部的史良部长。史良部长中等个儿,微胖,平时穿翻领女制服,衣着考究大方。她走路非常沉稳,特有大家风度,大院的女干部们家属们更是敬佩这位老大姐。那时,我父亲在最高检察院任《人民检察》的主编,曾给我讲述过她被  相似文献   

3.
生活趣事     
嘿!错了,这边儿昕汇报,想睡觉。哲学家按捺不住。你行吗?我先尝尝。生活趣事~~  相似文献   

4.
写稿趣事     
工作之余摊开稿笺,躬案笔耕,算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我的写稿生涯并不长,文章也平淡无奇,但十分自信。每每成就一篇,便先“孤芳自赏”起来,自我感受不错,便趁此雅兴投入邮筒。自此便猜算着:几时可到报社?此时编辑是否正在审阅、润色?或投之于纸篓?我企盼着…… 接到报纸,嗅着油墨香味,我挨版逐条地细阅观看。嘿,那神态,恰似饥饿的婴儿,探首觅寻着母亲的乳头。 对于妻子,我向不是“只报喜不报忧”的。偶尔,拙作见报,即使是“火柴盒”,亦是异常快慰。于是,美滋滋地打道回府,禀告夫人,与她分享快乐。稚儿虽不识几字,…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趣事     
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相似文献   

6.
趣事四则     
之一一日我到某商店购买办公用品事毕到柜台开发票小姐将发票开好方见抬头处写着﹃党案局﹄遂说明﹃档是档次的档﹄要求复开又见写﹃挡案局﹄为避免再废发票于是要纸一张写上﹃档案局﹄三字递与小姐发票始开回之二某日与同事三人至餐馆用餐...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趣事     
大路 《兰台内外》2007,(1):51-51
章太炎,人谓有王安石之风。其童年聪慧过人,成年后婚姻充满乐趣,处事笑话颇多……留下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章太炎生于书香之族。16岁那年,受父命参加考“童子试”,当时试卷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考场上鸦雀无声,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大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这怎能证明清国“灿烂”呢?  相似文献   

8.
过年趣事     
打糍粑我记事起,打糍粑可是家家户户的大事。这不仅是将糯米蒸成米饭,又把米饭制成糍粑好吃这样简单的事,它还寄寓了人们“日子年年高”期望,所以,在我们那个村子,没有不打糍粑的人家。尽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粮食并不充裕,但村民们打糍粑从来就舍得。打糍粑是十分忙碌的活。首先,得把个忙碌自不必说,往往需要排队一两天才能碾成米。  相似文献   

9.
金岳霖趣事     
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去,觉得还应该写一写。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相似文献   

10.
11.
校稿趣事     
我的长篇小说《北腔》是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定稿过程中,责编王洪先先生一丝不苟的编辑风格,让我感受到一种对待文学的神圣态度。王兄对《北腔》一字不放过的认真,甚至超过了我,让书中的一些笔误不断被勘正,真让人感动。在此,记录校阅过程的几则趣事。  相似文献   

12.
校对趣事     
当校对久了,便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事。那时我刚做校对,没有经验,而且对记者编辑十分信任,觉得他们不会"整"我们校对。不料做校对没多久就被"整"了一下:本来应该是"子在川上曰",记者大人引用时却写成"子在川上日",编辑大人也不改,或者说也没看出来。而我这个校对,哪里会想到会发生这种错误呢,何况"日"和"曰"长得太像了,校对的时候便大意了……结果当然是经济处罚,被扣10元钱——幸亏不是标题,不然就不是10元,而是100元。从那以后便格外留心字形相近的字,凡是碰到这样的字,都要用放大镜看了又看。  相似文献   

13.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14.
清代宫廷只有在举行大典,如皇帝登极、做寿,或岁首、冬至,以及出师、祝捷、各藩朝贡时,皇上才在金銮殿--太和殿升殴,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觐.平日早朝,一般都在皇上寝宫进行.康熙、雍正以前都在乾清官,乾隆以后改在养心殿.其实,名谓"早朝",皇帝并不接受众官朝拜,只是召见有关大臣议政办事而已.即便如此,早朝礼仪也是十分隆重而威严的.朝仪巾的繁文缛节,今天看来十分无聊;而许多趣事丑闻,更是令人发噱!  相似文献   

15.
聂鑫森 《网络传播》2006,(11):88-88
网络购物还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有人断言它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我们传统的购物方式。我想这很难,因为广大的女性,在逛街购物时所获得的巨大快感,是一个屏幕和一个鼠标所无法替代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其实是一个很随和的文人,与人聚谈时常笑声朗朗,手上的香烟都差点掉落地下,直到笑得咳嗽起来。平常也爱吃点饼干、瓜子、炸油条。用饭时最爱吃油煎的黄花鱼,偶尔喝点花雕酒。鲁迅作为一个投稿人,曾经给100余家报刊投稿,投过上千篇文稿,在103家报刊上发表过742篇文章,其投稿的趣事还真不少。  相似文献   

17.
我曾在位于福州路的上海图书公司下属的旧书店负责收购工作.尽管回收旧书刊这个行当很平常,但毕竟是与读书人和藏书家及其后人打交道,自然会遇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字字挟严霜1903年5月,陈独秀在他的故乡——安庆(怀宁),兴行爱国演说会。他的革命激情尚在胸中回荡,上海于7月7日发生了震惊国人的“《苏报》案”,《苏报》被查封,章炳麟被捕,邹容投案。“《苏报》案”接近尾声,陈独秀到上海。此时,章士钊正在筹办《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国民日日报》创刊。陈独秀等协助章士钊办报。这个报的主编是章士钊。当时,他和陈独秀总理编辑工作,并负责全部  相似文献   

20.
陈遵写的应酬信 古代做官的人为了搞好公共关系.不得不四处写信应酬。特别是地方官要和京师的长官、朋友们保持联络.请其关照:地位低的官员要向地位高的官员问候.表示有礼。至于在京师的官员向地方官员写信.有的为了推荐吏员.有的在关说人情,有的是通候性质。以上的信都是官式的应酬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