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新闻发言人中,最难当的也许莫过于美国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需要也更喜欢对各种国际事务作出反应,因此作为其新闻发言人必须随时掌握发生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情况。 美国记者的消息特别灵通,经常就一些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于万里之外的事件,提出些刨根寻底的问题。你越不愿谈什么,他们就可能越问什么,你越不了解事件的细节,他们就可能越抓住细节不放。总之,你如果让他们知道哪“壶”不开的话,他们就专提哪“壶”,新闻发布会往往成为发言人和记者之间的一场智斗。  相似文献   

2.
杨阳 《大观周刊》2006,(16):I0007-I0007
工夫茶讲究“高冲低筛”,这是相比较而言。所谓“高冲”只是将开水锅略为提高一点,从茶壶口周围注水,使周围直至底部的茶叶同时受热。若将开水壶口临壶面慢慢注入,则壶口茶叶受热太过而周围底部热度偏低;但若说“高冲”便将水壶高高提起急促直冲下去,非但使茶苦涩,且也动作不甚文雅。合理的冲法是:沿周围逐步冲,因为沿周围逐冲能使茶味平均泡出,有人说直冲壶心是“冲破茶胆”,说得玄虚一点,“冲破茶胆”,这壶茶便全报废了。其实是因小陶茶壶是圆形的,沿壶口周围冲水,中心和边缘的茶叶也同时平均受热,所以不冲中心点是对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字在书写上往往因多一笔,少一画,或笔画相同而写法稍异,就会音、形、义迥然,大相径庭。传说以前有个县官审问一个叫“钖(yang)荼(tu)壹(kun)”的犯人,将其姓名读成“锡(Xi)茶(cha)壶(hu)”。闹出笑话,简直是个白字县官“锡茶壶”。今天也有如白字县官者,“钖荼壹”“锡茶壶”不分。仅各举一例,以窥一斑: 聂建军同志著《艺苑趣说》第316页,将元代诗人萨天锡的“锡”,六次作“锡”。《陕西农民报》1991年1月23日第四版窦记科、樊爱芹同志的小品文  相似文献   

4.
为阿Q写新传     
此文根据某报社一记者的谈话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老Q,恭喜发财,恭喜发财!你这粮食加工厂厂长今天又多了一个头衔——服装店大经理,佩服佩服。我们报社特委托我来对你进行采访,并写一篇报告文学,替你鼓吹鼓吹。嗨呀,你说你早已蜚声中外?不错,但是人们知道的并不是你今天的厂长和经理头衔,而是尼姑庵里偷萝卜,大街上与小D演的“龙虎斗”(打架)……鲁迅的笔太损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阴差阳错,在校学机械制造的我毕业后竟被分在企业从事企业报编辑工作。对于当编辑,过去是从来想过的。童年时做过的梦中,编辑连点边也不沾,倒是科学家之类常在脑海浮现。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你“哪壶”不开它偏提“哪壶”。自从和编辑“结了缘”,这一晃就是10多年。 凭心而论,当编辑真是一个“苦差使”。尤其是企业报的编辑,不光要修改通讯员来稿,核对事实,画版样,校对,有时还要誊写修改后的稿件,又要经常下去采访,参加各种会议及厂内重大活动。没有照排和印刷条件的报社,编辑们就更辛苦了:他们要将每期稿件拿到厂外去干,无论赤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一年四季不能间断。有时厂里有什么重大活动,为了赶出报纸,还要加班延点,白天干不完,晚上将稿子带回家去看,真有点“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这份辛苦,局外人恐怕是体会不到的。 编辑辛苦,得到的却是微不足道的。同其他一块参加工作的人比,有时真是“天上地下”。走官道的,出入有小车接送;搞技术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时下也颇受人尊敬;唯有当编辑的,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这“一  相似文献   

6.
要说到当今哪一款军事题材的团队第一人称射击游戏最受欢迎,或许会有无数的CT或T跳出来高呼“CS”。但笔者不得不指出,《反恐精英》不算得上是一款专业的军事题材游戏,在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团队射击游戏方面,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由EA发行的《战地1942》系列。老实说,除了用《雷神之锤》系列引擎所制作出来的一大票游戏外,你还能见到哪款FPS能用同一个系统改变些任务和贴图就堂而皇之地拿出来卖钱呢?《战地1942》就是这么一个例子,《战地》系列的各种幅标题资料篇层出不穷,更不要提狂热者以它为基础的各类MOD,传说中最夸张的连机动战士也出来了。以上举了这么多例,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战地1942》系列的成功.但这靠的是整个系列严谨的设定和高度的拟真.还有就是在网上跟别人组队时战场上那种“Leave no man behind”的真实战场气氛。不过,现在有一家公司冒出水面.宣布一款将会成为“《战地》杀手”的游戏很快就会降临,这家公司很多军事游戏玩家部会很熟悉,它就是NovaLogic,而它的这款最新游戏就是《联合进攻——风暴行动》。  相似文献   

7.
千翻万查目录在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翻万查目录在哪商丘教育学院郭生秋图书的“目录”是读者的向导和助手,好的图书目录往往为读者的阅读提供极大的便利。而现在的一些图书编辑却不注意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目录的编排,这就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下面我从读者角度为编辑们提三条建议:一、目录应印在扉页...  相似文献   

8.
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所指的便是这类器物。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等。出自于李家楼大墓的两件莲鹤方壶,其中一件通高117厘米(河南博物院藏),另一件通高125.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相似文献   

9.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10.
当了“新闻官”,就有开不完的会,看不完的稿,审不完的版面,整天忙得团团转,“真可谓不亦乐乎了,哪有时间提笔写稿啊!”对他们苦衷,我理解,原来当记者时是“大手笔”的人,一旦当了“新闻官”,就几乎见不到稿子了,“关键是没有时间!”这是事实。可是,情况也有例外。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就是官职在身,笔仍在手,他的实践,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1.
“会议报道是新闻中一壶烧不开的温水。”“如果新闻报道是根完整的甘蔗,那么,会议报道就是这根甘蔗的最顶尖,没滋没味。”这是新闻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对会议报道颇有幽默味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当了7年企业报记者,一直有个未说出来的心病。社会上对铁路最关注和铁路内部员工最关注的是什么?安全。而我这个局中人,却从未向读者交过一份象样的答卷。特别是发生在上海铁路局管辖内的3.24重大事故“冲出亚洲”之后,铁路交通安全,已成为舆论热点。在报社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鼓足勇气终于踏上了艰难的采访之路。一杯凉水骄阳似火,我沿着热气蒸腾的铁道走着,汗水流淌着,加上口渴,全身怪不好受的。这天坐了半天火车,车上超员重,一口水也没沾唇。下车后抬腕一看,离下午下班还有一个多小时,便背着包向某单位走去。听说A主任明天出差,我必须今天找到他。尽管早有思想准备,我还是受到意外的冷遇。对方连杯水都没倒。也难怪,事故,涉及到具体单位和人,甚是敏感,容易让人“警觉”。哪壶不开提哪壶,自然不受欢迎。我坐下来一边寒喧,一边用眼角往热水瓶那儿瞅,说实话,嗓子眼直冒烟呢。突然,我发现面前放着一杯别人喝剩的大半杯冷茶!我的手霎时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有个叫“五花八门”的栏目。“五花八门”的出处在哪呢?“五花八门”原是指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与“八门阵”。现代一般把它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五花”就是: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相似文献   

14.
办报办题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1,(10):28-28
读“看报看题”。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报人“办报办题”。再说,制作好标题是个综合性的功夫,这方面的功夫深了,就能收到“一壶开壶壶开”的效果。报纸形象、报人才华,扫一眼报上题目,也就能得出个八九不离十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时期,一些新闻媒体出现了“无会周” 或“无会月”的报道。报道的目的,似意在表彰或推动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多干实事。然而,联系实际,思考再三,觉得这里有很多疑虑。 首先,“无会周”或“无会月”,实际运行有难为之处。如果在“无会周”或“无会月”内,遇到了突发事件,需要马上开会研究处理怎么办?或者上级有重要的会议精神要立即开会传达,这样的会开不开呢?开吧,显然违背了无会的承诺,使领导干部失信于民;不开吧,可能要影响工作,这不叫人左右为难吗?有时为了避嫌,几个人远离…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特殊形式白小平“比喻”属于修辞范畴,但不局限于修辞范畴,它又是一种表现方法(“比”),还是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从比喻的基本形式中派生、演变、发展扩充出一些特殊形式,作为编辑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博喻。博喻就是对同一对象,用两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实际生活中不运用比喻是不可能的。各种文章作为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能不运用比喻。比喻又叫“譬喻”,古书上叫“比”或“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同此事物有相似点的彼事物或道理来作比的。比喻是汉语修饰的传统格式之一,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种写作中常用的艺术技巧.比喻构成的要素一般有四个:一是本体(此車物),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彼事物),即用作比喻的事物;三是相似点,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的特征;四是比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它是构成比喻的语言标志.在语言表达上,构成比喻的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博喻、连喻、曲喻、互喻、虚喻等,经常用的主要是明喻、隐喻和博喻。  相似文献   

18.
一些年轻的通讯员经常问我:“你好象总有写不完的稿件,你是怎样发现新闻线索的,新闻敏感又是如何产生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除了对新闻报道产生极大的兴趣.热爱它,并具有乐于吃苦的精神外,处处留心观察事物.看这件事有没有报道价值,报道后会产生什么效果等.就会发现和掌握新闻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就会写出有分量的稿件来。1993年,我厂购买了三台CO2(二氧化碳)全自动电焊机,这是由南京电焊机厂生产、专门用来焊接农用汽车后桥上的零部件—“中段”的专专用设备。当时我正在车间工作.看到要安装新设备,也不知…  相似文献   

19.
“同质化”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背负上莫须有的罪名,而实际上“同质化”正是来自于企业用户实际的应用感受。有些IT厂商担心自己所投身的IT产业会转变成为像钢铁、能源、运输一样的传统行业。有一些IT厂商则对“同质化”表示认同。甚至欣然告诉人们。“我们就是出售‘日用品’的商人!”第一部分IT产业复苏迹象初露。此番拐点为哪般?第二部分“同质化”迟早要被正名,IT回归未必那么可怕!第三部分以同质化的名义宣布,谁将最终胜出!  相似文献   

20.
有一间坐拥书城、自得其乐的书房,是读书人的梦寐所求。不少名人学者都写过关于书房的文章。如宋代大诗人陆游题《书室》的“垂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的句子,其书房中的闲情雅趣,便令人神往。有一间书房,读书就有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写作似乎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当然,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到了“华北之大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抗战年代或“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的“文革”时期,书房再大再幽静,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我们只说平常日子,而不提战争或“文革”的非常岁月。我从少年时代起,便梦想有一间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