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李楠 《传媒》2002,(7):11-12
办报是门艺术,办报者都应该是钢琴家。这不仅是对总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一位编辑、记者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想起这个“俗说”,是因为发现2002年5月15日的很多报纸上都刊出了一幅抢眼的新闻照片,“图为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这是个什么“情景”呢?打捞员手捧黑匣子像捧着一个大奖杯似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林栋 《传媒》2002,(7):10-11
这是一幅貌似寻常实际上很不寻常的新闻照片。照片的正中央,是一位打捞员手捧黑匣子,面露着胜利的微笑;周围的很多人也都在笑,其中的近景观众还都在一边笑一边热烈地鼓掌。 就是这样一幅照片,我们在“5·7空难”不久之后的2002年5月15日的全国很多报刊上都见到了。说它寻常,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看过这幅照片后都没有在意,这样的镜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多  相似文献   

3.
史一言 《传媒》2002,(7):13
5月15日,不少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关于“5·7”空难打捞“黑匣子”的通讯和照片。通讯的标题是《海底搜寻七昼夜》,副题是《北航失事客机“黑匣子”打捞记》。几个小标题分别为:“发现”、“定位”、“锁定”、“逼近”、“出水”。 说实话,这篇通讯写得比较细致,比较详尽,把潜水员迎着海风、潜身水底、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展  相似文献   

4.
大连“5.7空难”之后,全国各地报刊立即有了大量的报道,其中有大量新闻照片。在这一过程中,新华祉编发的一幅《黑匣子出水》的照片引起了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5.
<挟尸要价>引发的争议 <挟尸要价>这一新闻照片是由<华商报>首发,<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张轶拍摄的.照片素材来源于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在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的事情.2010年,<挟尸要价>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获奖后,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相似文献   

6.
从一张空难图片看新闻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读者和网友可能都看过那张记录“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情景的照片,画面很有现场感,被许多网站和平面媒体采用。但正是这张照片受到了许多读者和网友的批评。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照片记录的是实情,因为多少天来人们都在期盼着找到这个黑匣子来解开空难的谜底。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周围人鼓掌,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在灾难新闻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是否还要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这可能就是时下人们常提起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此为2003年4月1日《洛杉矶时报》刊登的记者布莱恩拍摄的战地照片,事后查明它是由电脑将两张照片合成的。2006年3月2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结果揭晓,单幅新闻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经济与科技类金奖。消息传出,便引来一片质疑,许多人认为这幅照片是电脑合成的。几天后,该照片作者承认那确是拼接照片,“华赛”组委会随后决定撤销“第一爆”作者的获奖资格。这件丑闻,其实也是新闻照片制假之风日盛的一个直接恶果。人们不禁要问:假照片一旦泛滥,媒体的公信力如何维系?洞开的“后门”:数字技术带来的制假便利2003…  相似文献   

8.
赞“随手抓拍”江畅6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右上角刊登了一幅照片:题目早《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受到社内外的好评,被誉为“近期人民日报最好的一张真正的新闻照片”。这张照片是人民日报摄影部记者盂仁泉拍的。6月13日下午,总书记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在人民大...  相似文献   

9.
照片背后惊心动魄甘伟珊5月18日,一张署名为高豪、文峰的新闻照片《反扒能手再立新功》在广西日报一版刊出。照片上浑身是血的便衣民警正与歹徒顽强搏斗。对此,读者和新闻界同仁反响强烈,都称这是多年未遇的好照片;但同时也有人责问:作者是谁?为什么只顾抓拍好照...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新闻照片,是将出乎人的意料、突然间发生的新闻事实拍成照片。如《舍身忘死战井喷》、《洪水袭来之际》、《飞船在抵达终点时爆炸》、《美国总统里根遇刺》等。突发性新闻照片,抓住发展迅速的新闻事实,反映变动的世界,并以情节生动,现场感强吸引读者。我国报纸经常刊登突发性新闻照片,给图片报道带来了勃勃生机。本文试对突发性新闻照片作点探讨。一、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特点新闻价值大。突发性新闻照片,一般对社会影响较大,为大多数人所普遍关心。如《舍身忘死战井喷》、《“宜昌轮”失火》、《美国总统里根遇刺》。这些惊心动魄的照片,特别能引起读者关注,曾拨动了不少读者的心弦,成为当时重要的新闻。可见,突发性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大于一般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1994,(3)
以情动人─—《英雄徐洪刚回筠连探亲》拍摄经过1994年3月26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抓拍的题为《英雄徐洪刚回筠连探亲》的新闻照片,在我所在的宜宾地区引起了较大反响,人们纷纷称赞这张照片柏得好,川报放在头版头条用得好。说照片主题鲜明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12.
一位作者常给《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寄新闻稿,有时附上新闻照片,报社将不采用或采用后的照片退给他。有的稿子是报道社区活动的,新闻照片是社区出资提供的,他又把照片送给社区。社区同志说,报社将照片退回来就不需重印了,照片可供搞展览用。报社为作者、社区着想,这也是“三贴近”的一种表现。给作者退稿、退新闻照片,是报社的好传统,可惜,近些年许多媒体都不再这样做了。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恢复一度中断的这一做法,理所当然地受到作者和群众的欢迎。诚然,现今越来越多的报、刊、台编辑是在网上阅读、选择和修改稿子,哪有多少稿子要退?…  相似文献   

13.
今年8月评出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摄影奖中,有一件一等奖作品,名叫《女记者急救落水女童》的新闻照片,说的是2006年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孟珂在郑州黄河岸边嬉戏时卷入激流被打捞上岸后,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拼尽全力为她做人工呼吸的新闻。这个新闻照片能够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恐怕与作品本身所彰显的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是不无关系的。我们从这张获奖照片中获得的启示是,在人命关天和新闻采访二者的选择中,新闻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14.
9月18日凌展,从电脑屏上看到新华社播发的新闻照片中来 了一帧题为“黑龙江的‘飞刀手’”的照片。乍看题目以为是武术之 类的体育新闻,读完照片说明,再与照片一比较,顿生疑问。 照片说明全文如下:9月17日,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举办水稻 收割“飞刀手”比赛,全队25名种稻好手参加角逐。今年该队种植 了400多亩优良品种“202”水稻,亩产可达550公斤以上。图为杜玉 蜂(前)等在比赛中。 照片说明至少包含三大信息:第一,9月17日,在黑龙江八五六 农场进行了一次被誉为“飞刀手”的水稻收割比赛。第二,“全队” …  相似文献   

15.
今年5至8月,在几家报刊上相继见到这样一幅新闻照片:一位女民警站在两位傈僳族妇女中间,比着手势在同她俩交谈。看了文字说明,才知道这位女民警就是今年6月荣获“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的武警云南总队怒江支队上帕边防派出所的干部李碧开。这张照片,看来是拍摄者经过导演摆布一番之后照的,又一稿多投。这且不说,值得一提的是同是这一张照片,至少用了四种内容截然不同的文字说明。请看:5月3日的云南法制报和5月29日的中国法制报刊登此照片时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群众了解户籍情况”,6月26日的中国妇女报的说明是“她在向傈僳族妇女了解计划生育情况”;《民族工作》杂志第八期的说明是“李碧开同志向傈僳族群众了解致富经验”。这里我们要问:到底让读者相信哪一个说明呢?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文字报道是这样,新闻照片也是这样。一张图片只能是一种新闻事实。而这幅新闻照片的拍摄者,为适应不同报刊的需要,竟胡编乱造,这是不能容许  相似文献   

16.
新闻照片应当给人以真实感。然而,我们常常看到报刊上有些照片并不真实。《报刊文摘》3月4日一版转发《人民中国》的一幅照片,内容是反映华北农民购买高档生活用品,一位青年农民手持厚厚的一叠人民币站在人群中(文字说明手执一万元)。为了  相似文献   

17.
盛会刚过,《北京青年报》于11月17日二版中心位置刊出《开设五个专栏创新一种模式实现强强联合——本报与新华社成功合作盛会报道》千字章,在章的上方是一张七寸照片,这张以“新华社十六大报道新闻中心”标牌为背景的照片上是前方报道中心的5位国内部编辑,他们是作为新华社国内部与北青报在十六大期间台办的5个栏目的主持人而成为北青报的新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8.
图片传友谊     
去年九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在打捞“阿波丸”工地上》的通讯及照片,反映了日本人民所关心的一九四五年四月沉没于我国东海的“阿波丸”打捞情况。十月二十五日,日本广播协会驻华记者盐岛俊雄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拍摄了数百张新闻照片,一些照片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必须做到“新、快、真”三个字。新,就是照片立意要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当地贯彻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好照片“一图胜千言”; 有人说,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犹如一首诗; 也有人说,“新闻照片只有一天的寿命”。而我读于文国的新闻照片《窑主与矿工》,觉得它很有思想深度;那震撼心灵的形象和潜在人物背后的语言,冲击我连绵的思考、联想、分析、判断。读了好多年,方自以为读懂了。 1996年,这张照片见诸《工人日报》的时候,文字说明曰:5月16日,在贵州西南贫困山区,一个矿工在为赫章县野马川镇窑主(站立者)从半公里多的斜道井下一次拉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