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是政治的睛雨表。马克思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烈的力量。”一、舆论引导和监督的关系舆论引导和监督是舆论流向的两个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承担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樊永强 《军事记者》2004,(12):25-26
所谓战时舆论战,就是在战争条件下,通过现代大众传媒,有计划地向受众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和材料,阻断、瓦解和反击敌方的宣传攻势,从而影响受众的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主导新闻舆论,影响民意归属,改变双方整体力量对比。信息化战争形态下,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战争“软力量”发挥的基本载体,是最为广大的政治作战机构,由此决定了以传媒为母体的战时舆论战在“三战”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3.
胡运炽 《今传媒》2005,(2):24-25
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其实,我们所讨论的舆论虽然与公众意见有关系,但并不等同于公众意见。公众意见仅仅是舆论的一种。“从外在形式看,舆论是多数人的议论和意见,但实际上它是众人对社会事务共同感悟的坚强意志”,“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控制的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作为底层逻辑建构起一个人人连接的去中心化关系空间,个体意见在群体互动和集体行为中显现为某种规模力量,即“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是网络空间中规模力量的典型表现。如何对其进行应对和引导,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后疫情时代背景,观察由流调引发的网络舆论,发现其中蕴含着“凝视、消费与建构”三重力量,并通过分析这种“无组织”的组织过程及“组织力量”的社会作用机制,探讨其蕴含的公共价值及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5.
以海湾战争为起点,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战争形态。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一体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全球范围内的舆论争夺融入新的战争形态中。 现在,为什么霸权国家热衷于宣杨高技术武器的力量?新战争形态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舆论战略。 由于新战争领域的扩大,形成了事实存在的“大战略观”,面对这种变化,舆论战略须适时调整和重建——更加重视新领域及和平时期的舆论战略。  相似文献   

6.
“舆论”一词,源出《晋书·王沉传》,原句是:“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视舆论为众人的议论。我们的报纸不是指令,不是法律,对读者和受众以至整个社会没什么约束力,所以能影响以至引导群众和社会,就在于舆论的力量,人类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为了使这些利益和秩序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除了立法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外,还须用感情化的各种是非、善恶、利害等观念,对社会生活中的有争论的事情发表见解,最后形成共同信念,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者造成一种社会压力,来更正人们的一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行为。新闻工作是直接地影响舆论的。所以,反映舆论、引导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最起码的社会职责,也是社会主义报纸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7.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而新闻是“不流血的战争”。震惊全球的伊拉克战争早已落下帷幕,然而,对这场战争的研究和思考仍在继续。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论比比皆是.可深入探讨战争新闻规律和舆论功能的书籍却很少。由胡全良、贾建林撰写的《较量——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一书,是研究战争与舆论方面的专,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孙倩 《今传媒》2005,(12X):40-40
社会新闻通过报道社会中某个个体的行为、事迹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在舆论引导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挥的是一种柔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春风化雨般的疏导,就是人们常说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也正是基于此,“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就应该得到更好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要不要引导?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工作中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受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影响,一些人片面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认为引导舆论就是对新闻的限制和强制;有的以“无冕之王”自我标榜,把新闻舆论视为超越于任何党派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有的以“文责自负”为借口。想方设法抵制上级主管部门的所谓“干预”,等等。很显然,这些看法都是不能成立的。任何社会舆论,都是一定阶级、政党、团体、阶  相似文献   

10.
网络情绪型舆论的调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鹏 《军事记者》2004,(7):48-49
民意是整个社会的普遍意识。民意通常以3种形态表现出来: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潜舆论是低水平的民意或处于形成时期的民意,表现为人民群众一致的内心活动。这时,民意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潜舆论进一步升级,就会转化为显舆论,这时的民意表现为一种具有完整的意见形态的社会共识;如果舆论不仅用语言表现,而且通过行为来表达,便构成了民意的行为舆论,即大规模的群体示向性活动。网上的舆论多是处在潜舆论形态,多是一种情绪性的宣泄。  相似文献   

11.
张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01-102
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具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一致性意见。这种一致性意见对公共问题的存在和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行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也是实现社会调控的一种重要的制约力量。运用舆论可以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众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并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 舆论监督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制约。为避免舆论监督与国家和公民的其他权利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舆论监督必须在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依法维护媒体、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新闻舆论的监督权至少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新闻监督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露 《新闻界》2005,(4):71-72
舆论监督在我国新闻学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指运用大众媒介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动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有关的文献中,却没有“舆论“和“监督“这样的固定搭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战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日益密切。一方面 ,从 1 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到 2 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 ,这百年来的战争“塑造”了现代传播的制度 ;另一方面 ,在信息社会 ,随着大众传播形态的变化发展 ,新闻舆论的力量日趋凸显 ,传媒成为“塑造”现代战争的重要因素。在现代战争中 ,西方新闻自由的华丽外衣被戳穿。  相似文献   

16.
严文静 《青年记者》2005,(12):53-55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上,这一现象不断得到证明:无论是古代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时期,还是建国以后的和平时期,舆论传播总是空前活跃,激荡着历史洪流中的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标语口号,是舆论传播中最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中国传播媒介的繁荣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新式传媒的崛起奠定了中国民族传播业的基础,尽管中国殖民地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经济、特别是政治方面的主权在逐步沦丧,但舆论的主动权却日渐转到国人手中。同时,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支由报人率领的新生的政治力量。这支力量分有形(受众)和无形(舆论的力量)两种。革命党人和改良派借传播媒介呼风唤雨,大造“监督政府”的舆论,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辛亥革命和立宪运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基础。更重要的是,新媒介的兴起对大众观念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第 二次海湾战争不但是对美、伊战争双方军力和民心的检阅 ,而且是“911事件”以来世界形势新变化情况下对全世界战争与和平两种力量的检阅 ,同时也是对中国新闻界的胸怀、眼光、阵营、影响力、应变性和互动性等等的检阅 ,而最后一点无疑对我们来说 ,是一个新鲜而有意义的重要话题。中国新闻界受检阅的历史背景自从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性的全面变化 ,这构成了当今中国新闻界受检阅的历史背景。一是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相对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多元、宽松的、世…  相似文献   

19.
李雪 《军事记者》2004,(8):37-38
一般而言,舆论是政治经济利益比较一致的社会群体对新近发生的社会事态(现象)的共同意见。以舆论辅助战争行动早已有之,但把舆论战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却是信息化战争的产物。舆论战,是国家或国家集团为推行和实现政治、军事、外交等战略意图,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向受众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和材料,阻断、瓦解和反击敌方的宣传攻势,从而影响受众的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主导新闻舆论、影响民意归属、改变双方整体力量对比而进行的一种非暴力性战略斗争形式。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如果监督报道播发后达到了引起重视、解决问题、一次为诫的目的,哪么这个监督报道也就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监督报道。但是,在新闻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正确的新闻监督往往不能产生效果,揭示的问题不能得到应有的解决,舆论监督只能停滞在舆论上面,而不能发挥后者监督的作用。笔者在一些电视媒体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就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